“我們桂國處在戰爭的前沿,局勢最為緊張。

兩個月之前,桂國就已經要頂不住,糧食價格瘋漲,經濟有崩潰的跡象。

本王直接殺了一大批商人,這才扭轉了局勢,但這只是治標之策。

讓本王下定決心,那就是觀察到瑞國與蜀國發生衝突。

蜀國本來處於劣勢,卻因為從帝國僱傭一群退伍軍人,扭轉了楚國的劣勢。

現在瑞國依舊佔據集山鎮,但已經是防守有餘,進取不足。

這種能夠極大加強軍隊的方法,本王當然不會放棄。

我們當時電話會議,還商討過這個問題。

本王直接拿出儲備的白銀三千萬兩,從帝國採買技術、軍火,僱傭退伍軍人。

現在桂國已經做好戰爭準備。

再等下去,軍隊會訓練的更好,但國內的經濟已經撐不住。”

慶王姜之魚只是關注各國宏觀的情況,對於桂國內政和桂軍的情況,他了解的沒有那麼細緻。

他知道四國已經結成同盟,需要共進退,立刻表明態度。

“桂國已經下定決心,慶國作為盟友,將會全力支援桂國。

慶國計程車兵疏於訓練,但我得到曲兄的提醒,也從帝國僱傭了一些軍官。

慶軍作為客軍,如果無法擔任主力,但作為一支偏師,還是能勝任。”

慶王姜之魚的態度,讓桂王曲天很開心。

慶國加入聯盟,他是為了防止自身被吞併,把盟友當做緩衝區。

這樣一來,慶國周圍的國家,只剩下盟友、帝國、涼國這三方勢力。

盟友和帝國,不會威脅到慶國的安全。

涼國自身問題很大,國內的漢人與當地的遊牧土著很難融合。

涼王蘇蒙也不擅長治理國家,導致涼國沒有實力向外擴張。

慶國自身的安全得到保證,獲得安全發展的機會,他們也知道現在良好的地緣環境,那是依靠隊友才能達到。

慶國獲得安全的發展環境,選擇付出資源和軍隊,支援盟友作戰。

這個態度表現出來,四國聯盟才會更加穩固。

四國聯盟其餘三國,他們都與吳國組建的聯盟,有領土接壤。

唯獨慶國可以置身事外,它不多付出一些,其餘三國心中肯定會不平衡。

閩王張琬乾脆的說道:“咱們四國的國力較弱,這才能聯合起來抱團取暖。

楚國這種強國,它們國內的情況,能堅持得夠久。

我們真的堅持不下去,哪怕是為王前驅,總比現在國內就崩了好。”

閩王張琬還是信心十足,四國聯盟哪怕真的敗了。

閩國割地賠款求生,龜縮回尼羅河兩岸玩沙子。

帝國可以允許某個國家成為地區霸主,但絕不會允許這個霸主,吞併周邊的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