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3年(公元1666年),三月十一日。

瑞國盛隆,首相於天方一臉笑意,來到瑞王蘇雷的書房。

瑞王蘇雷看到首相於天方臉上的笑容,他露出開心的笑容:“於愛卿這個模樣,楚國應該是沒有趁火打劫,反而做出有利於我國的事情。”

瑞國決定全國動員,全面升級與蜀國的戰爭。

戰爭準備進行到最後一項,總參謀長雲澤海提出一個建議。

瑞國先暫停一下,歐洲某些國家動用輿論手段,引導瑞國發動全面戰爭,必定是有其他目的。

瑞國一旦暫停,這些國家必定有所動作。

只要有動作,就會露出馬腳。

暴露出來的敵人不可怕,隱藏在暗中的敵人才可怕。

瑞國為了應對高強度的戰爭,也需要讓工廠緊急生產彈藥。

瑞王蘇雷認為晚幾天戰爭,那也不會影響的瑞國未來的戰略,他就同意總參謀長雲澤海的建議。

瑞國剛停止動作不久,楚國威脅論就在各國突然之間爆發。

楚國的威脅,之前只是在歐洲各國上層流傳。

他們掌握的資訊更多,知道歐洲各國的具體例項。

一般的百姓,只看哪個國家的軍隊多,就認為哪個國家強大。

楚國之前的百姓,因為四國聯盟軍隊更多,是歐洲最強的勢力。

他們根本不知道,四國正是因為實力弱小才會組建聯盟。

不知道是哪方勢力出手,楚國威脅論在短時間內爆發,成為百姓飯後的談資。

瑞國社會上都有一些聲音,他們要防備楚國,不能讓楚國成為漁翁。

瑞王蘇雷聽到楚國威脅論廣為流傳,他就知道楚國必將會有所行動。

他本來以為楚國會透過輿論引導的方式,解決這次的輿論危機。

他沒想到楚國竟然在第一時間,派遣主管外交的內閣大臣孔星河出訪瑞國。

瑞王蘇雷本著兩國對等的原則,他立刻讓主管外交的內閣大臣方度前去會見孔星河。

瑞國對於楚國的來意,只有兩個大方向的猜測。

一個是楚國想要趁著瑞國與蜀國爆發戰爭,準備趁火打劫。

另一個是楚國需要與瑞國達成一定的密約,緩解楚國威脅論帶來的影響。

楚國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個時間來瑞國,必然要達成一些目的。

瑞王賜座,首相於天方興奮地坐下。

“王上所料不錯,楚國想要與我們結成友好國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條約簽訂後,兩國在邊境約定駐軍的規模。

包括駐軍的種類,例如是否駐紮戰車這種強大的武器。

駐軍的規模,駐軍換防調動的規律。

兩國還要建設一條直接連通大都督府的電話線路。

提前通報有可能影響到兩國關係的軍事行動。

這樣就不會產生軍事誤判,防止前線軍隊擦槍走火。”

首相於天方介紹完互不侵犯條約,他提出自己的意見。

“臣認為我國與楚國簽訂這份條約利大於弊。

這樣我國就可以在南方邊境少部署一些軍隊,不用擔心楚國的突襲,把更多的力量調向北方與蜀國進行戰爭。

兩國簽訂條約,楚國就不可能突然對我國宣戰。

楚國一旦宣戰,我國也有充分的理由拖延時間,暫不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