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蘇河正在乾清宮中批閱奏疏。

帝國民間因為多出來的十二個藩屬國,導致人心思動,鬧出了一定的亂子。

朝廷卻沒有摻和藩屬國相關的事情,近期一直在處理這次戰爭,新佔領領土的相關問題。

這次戰爭拿下來的領土,一部分成為藩屬國的國土,一部分納入帝國的直接統治。

皇帝蘇河對於這次是否分封藩屬國,分封多少個藩屬國。

他也進行過通盤的考慮。

皇帝蘇河之所以這樣做,那是綜合各種考量而確定。

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皇帝蘇河知道,帝國逃不出歷史週期率,壽命也就幾百年。

隨著工業化快速發展,全世界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讓全世界所有人,享受著富裕的生活。

華夏古代是人地矛盾尖銳,華夏的未來也有著更尖銳的矛盾。

只要社會還是由人來組成,人類的人性不會得到徹底改變,必然會出現劇烈的矛盾。

壽命長的帝國,內部已然腐朽,必有崩潰的那天。

帝國把全世界都納入自己的版圖。

一旦來到帝國崩潰的那天,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牛鬼蛇神。

皇帝蘇河選擇分封番薯國,這些藩屬國就能在帝國的夾縫之中生存。

一旦帝國出現變故,這些藩屬國必定會趁勢而起。

無論帝國未來怎麼樣,世界依舊由漢人所掌控。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他們這些與太子蘇蜀有競爭力的皇子,如果留在帝國,下場會比較悽慘。

皇帝蘇河把他們分封到海外,這些皇子折騰到什麼程度,他都能接受。

大臣們的奏疏很快就批閱完。

皇帝蘇河看向幾位諸侯王,聯名的奏疏。

他看完之後,眉頭一皺道:「這簡直是在瞎胡鬧,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帝國不摻和這件事。」

這些諸侯王之前做的其他事情,有金錢和人脈開道,都非常的順利。

他們準備大規模移民帝國的漢人,卻遇到了困難。

官員想要獲得更高的地位,商人追逐利益。

他們只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容易招募過去。

帝國的農民大部分都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如果子女能出息,他們會更加高興。

背井離鄉在華夏的文化之中,一直不是美好的詞語。

帝國這些年不缺糧食,鄉下沒有餓死一人。

農民不是因為天災人禍,導致自己活不下去,他們很難下定決心遠走他鄉。

這些諸侯王必須要招募大量的漢人,充填他們國內的人口。

他們透過移民的方式,讓境內漢人變成第一大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