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拼命的目的,那就是創造一個輝煌的國家,讓自己青史留名。

讓他們在有機會的情況下伏低做小,每個人心中都不願。

最關鍵的一點,按照《建鄴公約》的相關規定。

他們只要不是在戰爭中死在戰場上,哪怕是被敵國俘虜,最多也不過是家產被沒收,人被驅逐出境。

作為失敗者,不會被人夷滅九族。

有了最起碼的人身保障,也讓各國的高層,對於戰爭的恐懼,下降了許多。

蜀國高層其實沒有投降派,全部都是主戰派。

但怎麼戰,

大臣們的分歧很嚴重。

首相黎酒、大都督何峰為代表的速戰派,他們推崇先發制人。

只有蜀國在開局打出優勢,這才能保證蜀國不會被消滅。

等到某個國家,以戰養戰,憑藉他們工業國的優勢,蜀國很難抗衡。

吏部尚書許懷英為主的大臣。

他們建議蜀國先觀察局勢,等到局勢清晰時,他們站在勝利者的一方。

以蜀國目前的實力,沒有能力挑釁工業國。

只有站在勝利的一方,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個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想要操作好,實在是太難了。

蜀國必須要在戰爭陷入焦灼之時,加入到未來勝利的一方。

加入的太早,將會變成炮灰。

加入的太晚,沒有辦法分享到戰後的利益。

這對於戰略眼光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但真能押中,蜀國將會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黎酒這一派,高風險高收益,不需要太精確的操作。

許懷英這一派,低風險收益不定,完全看戰略眼光,上下限差距極大。

蜀王錢明義也沒有想好,蜀國到底走什麼樣的路線。

這兩條路線,都有著明顯的優缺點。

一旦選擇失誤,蜀國將會萬劫不復。

蜀王錢明義等待著局勢的變化。

現在歐洲的局勢,每過一段時間都有大變化。

蜀國的國力有些弱,必須要慎重的選擇。

蜀王錢明義看到許懷英說完話,他與黎酒等人又爭吵了起來。

蜀王錢明義知道這些人,就是在用這種方法,想讓他表態。

兩方勢力很焦灼,蜀王表態支援哪一方,哪一方就會成為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