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樑陪同在皇帝蘇河身旁,介紹物理研究所這段時間以來的成果。

「老師,物理學是我們人類探索世界,衍生而來的學說。

帝國這些年,在科研領域給予了充足的資金。

物理研究所有著足夠的人才,良好的科研環境,充足的資金。

這些年無論是在理論突破,還是科技研發,都取得井噴的成果。

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帝國設計道路、橋樑、建築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撐。

帝國大廈是一棟三十六層的建築,這是世界迄今為止,最高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沒有對於力學的深刻研究,弄不清楚建築結構力的複雜,根本無法建造出這樣龐大的樓層。

這種高大的建築,只是地基打不好,都會讓建築頃刻之間倒塌。

物理研究所有很多這種沒有製造出實際東西,但卻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各行各業的學術成果。

帝國的工業已經進入到電氣化階段。

物理研究所對於電磁學領域,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足以讓世人矚目的成果。」

劉棟樑知道想要限制皇家科學院經費的人閉嘴,只能研究出令人矚目的成果,打疼這些人的臉。

真正具有決定權的帝國眾臣,他們都會注重臉面,不會讓自己變成小丑。

他們見識到影響深遠,還能帶來龐大收益的科技成果,即便想要限制皇家科學院的經費,說出來的話底氣也不足。

他們來到一個名為無線電廣播的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裡面有很多的電器裝置,上面的燈光正在不斷閃爍。

實驗室有一個粗大的導線,連線到實驗室外五十多米高的鐵塔上面。

劉棟樑指著放在實驗室最中心,一個長一米,寬二十厘米,高二十厘米的長方體電器。

這個電器上面,有著幾個旋鈕,它還伸出一根長約一米的金屬天線。

劉棟樑激動的說道:「老師,人們之前交流資訊的渠道,只能透過書本或是報紙,閱讀上面的資訊。

報紙出現的很晚,但它承載資訊的方式卻非常古老。

透過書籍報紙獲取資訊,效率卻極為的低下。

無論是八百里加急,還是靠馬車慢悠悠的運輸。

山東出現的事情,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傳遞到廣東。

哪怕是用最快速的信鴿傳輸信件,那也做不到這種程度。

電磁學的發展,讓資訊的傳遞速度進入到了光速。

從帝國發出的訊息,傳遞到隔著太平洋的趙國,算上裝置的延時,那也只需要幾秒鐘。

電報的出現,讓人們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任何大事。

帝國某一個縣城發生了災害,中樞都能第一時間瞭解。

電報最開始,還需要一根長長的金屬導線。

技術快速迭代發展,我的弟子梅鴻運發明出了無線電報,讓電報不再收到線路的桎梏。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磁技術不只是能承載文字,它還能承載聲音。

電話的發明,進一步方便了人們的交流。

我的弟子梅鴻運當時就在想,無線電可以傳遞文字,他是否能像電話一樣傳遞聲音。

他開始的想法,想要研發出不需要金屬導線,透過一個裝置,兩個人遠隔千里就能直接用聲音交流。

我的弟子梅鴻運經過數年的努力,他的專案取得了部分成功。

這個沒有完全成功的專案,我認為值得帝國重視。」

劉棟樑剛開始聽聞弟子梅鴻運天馬行空般的想法,他認為

難度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