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標本兼治(第1/5頁)
章節報錯
太子蘇蜀介入其中,農民堵路的問題很快解決。
這件事爆發,那就是地方吏治已經崩壞到一定程度。
吏治這個問題要重視,但卻不是一時能夠解決。
太子蘇蜀參與國事這麼多年,他已經不像年輕時,那麼理想化。
真正想要做事的官員,那就是鳳毛麟角。
如果能遇到一個能臣,就是社稷之福。
大部分官員都是得過且過,朝廷給予壓力,他們才會做點事。
現在帝國遇到最嚴重的情況,那就是經濟危機導致工業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帝國的財政。
太子蘇蜀可沒有忘記,明亡的根本原因之一,那就是財政崩潰。
帝國陷入大蕭條之中,還能保持基本的穩定。
這得益於救濟糧政策,底層的百姓可以吃飽飯,他們就能忍受現在的不如意。
一旦朝廷財政崩潰,便宜又難吃的救濟糧,都無法供應給底層百姓。
百姓們會自己找出路,餓肚子的百姓,必然要揭竿而起。
以朝廷現在的實力,無法輕易被農民起義推翻。
但造成某些地區動盪,這是必然的事情。
朝廷實行以工代賑的政策,讓數十萬工人有工作。
這個政策也需要朝廷投入龐大的金錢才能推動。
一旦這些龐大的工程因為資金不足而停止。
數量龐大又沒有工作的工人,他們的能力和組織力比農民更強。
這些工人起兵造反造成的破壞力,遠超農民起義。
太子蘇蜀每想到這種場景,他就感到心寒。
經濟危機必須要儘快解決,讓帝國的市場恢復活力,朝廷可以收到海量的稅款。
太子蘇蜀參與國事這麼多年,他已經認清楚發展可以掩蓋大部分矛盾,錢可以解決絕大部分問題。
車隊繼續前進,太子蘇蜀靠在後座上,結合之前御前會議討論的結果,還有他這段時間獲得的靈感。
他已經形成完善的思路,回到東宮之中,太子蘇蜀會與東宮的臣屬一起討論,形成可以執行的政策。
……
帝國再一次召開御前會議,皇帝蘇河看向從東北和天津調查過來的太子蘇蜀。
「蜀兒,你去調查經濟危機導致的大蕭條具體情況。
你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分享一下。」
太子蘇蜀聽到父皇的吩咐,他行禮之後,介紹道「啟稟父皇,兒臣這次前往鞍山府和天津府實地調查,所獲頗多。
經濟危機比有些官員想象的更加嚴重。
鞍鋼這種大型煤鋼聯合體公司,他們的業務都受到了衝擊。
鋼鐵是工業的上游產業,只要有幾個工業產業能勉強維持,鋼鐵行業也不會出現蕭條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