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回想著宋康年的狀態,想要總結出精闢的語言。

他看著玉門關在宋康年的治理下,一個外族人都沒有。

吳傑總結道:「宋總督這個人,他只把漢人當人。

對於外族人,宋總督看待他們,那就和看待畜生一樣。

他那種眼神,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西北這些外族人敢造反,宋總督一定會以最酷烈的手段鎮壓。

哪怕是民兵和巡捕,他們如果肆意使用手中的槍械,造反都能很快被鎮壓。」

傅修誠回憶著宋康年的眼神,他好像想到什麼可怕的場景。

他眼神有些飄忽,認同道:「確

實是這樣,如果不把對面當同胞。

槍械收割人命的速度,那真是太快了。」

吳傑不想談論這個話題,他話鋒一轉說道:「王志新祝師去接聖旨,希望這是出兵的聖旨。

咱們第四軍去年就得到聖旨,去年秋季我就帶著全軍趕到玉門關,做好出兵的準備。

各方軍隊在參謀部的調令下,陸續來到玉門關。

除夕之前等來了宋康年,除夕之後等來了楊正峰。

一位從一品大員,一位正二品大員。

他們都沒有帶來出兵的聖旨。」

吳傑只是發發牢騷,他預計出兵的聖旨,將會在不久下達。

玉門關這裡冬天,已經是十分寒冷。

白毛風呼嘯,牛羊都成群成群的凍死。

冬季出征,哪怕是有棉大衣和棉手套等保暖衣物,士兵都會直接在外面凍死。

白毛風天氣,哪怕士兵相隔三五米,都無法聽到前方的聲音,看到前方的人。

士兵一旦脫離隊伍,失去營帳和篝火,哪怕穿得再暖和,也會在外面凍死。

西北地區本來就惡劣,春夏季節行軍,都需要擔心後勤補給。

真在秋冬季節行軍,不需要蒙古騎兵。

只是呼嘯的白毛風,就能讓軍隊減員過半。

吳傑只聽嚮導彙報西北地區的氣候情況。

特別是冬季山區和沙漠的情況。

他就絕了秋冬季節出兵的想法。

哪怕是佔領西北的城池,秋冬季節也只能採取守勢,沒辦法出兵。

傅修誠贊同道:「出兵的聖旨,應該是在這個時間段到來。

現在已經是四月,這是出兵的最佳季節,我想陛下也不會錯過這段時間。

為了防止我們冒進,應該會掐好時間,提前送聖旨過來。」

他們正在討論時,看到從東城門跑來一匹快馬,直奔西北都督府而來。

他們都認出這個人,這是王志新祝師身邊的警衛員馬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