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新朝制度(三)(第1/6頁)
章節報錯
蘇河端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水,他潤了潤喉嚨,道:
“科舉制度是王朝的基石之一,必須要慎重對待。
經過這幾年科舉的經驗總結,能明顯發現。
科舉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四書五經上。
科舉是為國選才,選擇能治國安邦的人才。
科舉的考題,今後要重實踐、重能力、輕經義。
儒家經典,已經被宋明兩朝計程車子寫盡了。
一些士子精通經義,但對於解決具體問題卻一竅不通。
五穀不分,只懂之乎者也。
我記得第一屆科舉有幾名進士,至今都沒有在國子監畢業。
今後科舉的經義考試,考諸子百家經典,以華夏典故和文化為考題。
只需要選拔出,熟知經典的考生,不需要考題太深奧。
科舉的重點考察方向,策論和能力。
策論,考察士子對治國理政的理解。
能力,根據考生的具體科目,考察他的能力。
報進士科,考察士子的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題目是各府縣施政遇到的經典問題。
報律法科,就考察法律條目和斷桉。
報數學科,就考察數學知識。
科舉各科時間錯開,士子可以報多個科目,分別進行排名錄取。
一個人只佔一個進士名額,有士子所有科目都榜上有名,他也只佔一個進士名額。
科舉每年舉行一次,每次一共錄取150名進士。
由皇帝和內閣決定,各科錄取進士的名額分配。
新科進士,進入國子監學習相應的課程,成績合格准許畢業。
由吏部分配這些是進士的官職。
一年無法從國子監畢業,不取締他取得的功名,但也不會分配相應官職。”
文官們聽完秦王蘇河講述的科舉流程。
他們有人欣喜,有人高興。
新朝每年一次科舉,每次錄取150名進士。
這比之前大明,每三年一次科舉,錄取名額不定要好很多。
這樣有士子在京城等待科考,也不會蹉跎十幾年。
士子考三五次沒有考上,自然會重新找生路。
新朝科舉不重經義,削弱了儒家的地位。
這次科舉的變化,加強了吏部的權利,削弱了國子監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