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試驗進行得如火如荼。

從最初級的闌尾炎手術,到難度極高的心臟搭橋手術,都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圓滿完成。

闌尾炎手術自不用說,哪怕是以往需要開胸施展,並進行體外迴圈的冠脈搭橋手術。

心外醫生也能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憑藉著10倍放大的3D血管立體視野,僅僅是在患者的胸壁做一個4厘米的切口,就能完成整個手術。

不但手術創口小,全程無需輸血,術後幾乎無胸引,患者更是第二天就能下地蹓躂,五天就能康復出院,可謂治病救人最佳利器。

同樣的奇蹟還發生在一位極其兇險的貫穿傷患者身上。

在一個風高夜黑的晚上,這位渾身是血的患者被120送到急診科。

急診醫生匆匆趕到,看到患者的第一眼,直接就懵逼了。

患者從高空墜落,身上橫插著兩根長度超過半米的鋼筋。

一根橫插進盆骨,另一根從左邊大腿根部穿入,又從右邊大腿根部穿出。

整個場面異常兇險,就連隨後趕來,見過無數大場面的急診科孫主任也為之震驚。

“這種程度的貫穿傷,我好幾年都沒見過了,無論採取哪種救治手段,對醫院,對醫護,對患者,都是巨大的挑戰。”

“這麼長的兩根鋼筋,甚至都沒辦法放在手術檯上。”

孫主任當即倒吸一口冷氣,深感棘手,迅速召喚專家會診。

醫院一邊把患者推去做CT,超聲,心肺等全方位檢查,以便查明傷情,一邊向附近的消防支隊求助。

消防員趕到後,在沒有影響到病人身體的情況下,立刻用液壓剪下掉了患者身體外突出的鋼筋。

這時,醫護人員才能將患者放置在手術檯上。

與此同時,骨科,普外,泌尿外科,麻醉科,血管外科,影像科眾多專家,也拿著患者的檢查結果,充分交換了意見,制定了最終的手術方案。

“由於這樣的貫穿傷在國內都十分罕見,鋼筋穿透身體,大血管和主要神經密集分佈,涉及到多個重要臟器,救治難度極高。”

“如何避免術中大出血,如何避免損傷膀胱和輸尿管,如何防止術中腸道破損,術中患者血壓如何穩定,如何預防術後感染……”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手術方案肯定需要多學科協調配合,首先由骨科和血管外科醫生開展血管神經檢查,做貫通傷異物取出術。”

“再進行DSA引導下主動脈球囊阻斷,並由其他外科醫生行貫通傷清創。”

血管外科劉主任看著患者的檢查結果,侃侃而談,並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並獲得一致認可。

手術方案確定後,醫生們又面臨了另一難題。

鋼筋取出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在於,容易造成動脈破損,引起大出血。

此外,有一根鋼筋貫穿盆骨,取出過程還有可能對膀胱,直腸,輸尿管以及密密麻麻的神經造成二次傷害,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手術失敗。

這種情況下,鋼筋的取出必須精確到亞毫米級別,而且絕對不能手抖。

手一抖,位置稍一便宜,就會出大問題。

這種情況下,醫生們立即想到了手術機器人。

還有比能夠同時進行多項手術的機器人更好的選擇嗎?

還有比機械臂更穩定,精細度更好的取出工具嗎?

答案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