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84章
盧太妃道:“那年的牡丹,開得很好看。”
城門下,她與妹妹都迷戀於城外野牡丹,韋公子騎馬翩然而至,伸手將妹妹拉上馬去,兩人揮手向她作別。
不久之後,兩人大婚,心上人卻成了自己的妹夫。因無法再坦然面對,她心死入宮,只願依靠宮牆,此生不複相見。
誰又知道,當年給那位風流動京城的韋公子一封情詩之人,是她,而不是妹妹。然而正因為那封情詩,韋公子起了興趣,常來府外或是筵席上對妹妹另眼相待,多有分寸去調侃,久而久之,促成歡喜冤家,喜結連理。
若當時她勇敢說出那詩是自己寫的,而不是因為慚愧自尊,恐令人恥笑,讓韋公子薄看,一味只推給妹妹,或許就會是另一種結局?
看到他們最優秀的孩子,二公子,如此光風霽月,甚至更比當年的韋史,而她的枕邊人卻早已辭別,留下自己孤苦伶仃,不禁再想起,若是回到曾經,再來一次,會不會現在愛人在身邊,子女又懂事出類拔萃的人是她呢?
這些她很少想過,畢竟這個想法並不好。
然而只有那一日,延清忽然帶了個小姑娘來見她。
時機就在耳邊回響,她還是沒能抵住心底的惡念,從騙勸那小姑娘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她偏要毀一毀這個讓妹妹最感到榮光得意、證明他們夫妻結合優異的二公子,即使她從心底疼愛這個孩子,不摻一絲虛情假意。
她猜到小姑娘不大可能用自己給的荷包,故提前使身邊嬤嬤去做了手腳,在香爐裡放了很多異香,無色無味,一不做二不休。料想孤男寡女,情深意重,再經這香一催,便是再有理智的公子,也耐不住心中香薰火燎。
何況延清他們這起子弟,本就對情事瞭如指掌,習以為常,不可能說有覺得今晚怎麼樣就了不得。再則她又深諳為何兩人深夜到訪,想必家中正攔得緊,那姑娘又不安,故來了她這裡。
這樣一來,延清也就更不指望說服家中正經把人娶了,一面香催,一面情引,心上人稚嫩的撩撥連魂也勾走,怎可能不去思想另一條路?
延清在外三年,越發有了主見,也更容易做自己的主意,至於那些個所謂的後顧之憂,想的卻減少了些。
不過……
當日讓寶兒去延清身邊,大抵誰也猜不到,她是因為什麼。無他,只是看見兩人對峙,她最疼愛的外甥身著鎧甲,生死不料,身邊敬重自己的小姑娘又悲痛欲絕,許是良心發現,為著彌補過失,知道韋家上下命並不在李紳手中,這才極力勸寶兒過去。
只是若要同別人講明原因,不免牽出往事來。故盧太妃只說了那麼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不複作解。
但她沒想到的是,杜杳居然說道:“算了,有些真相就該湮滅於塵,您對秦王和寶兒的好,我們都看在眼裡。若有機會,不管是秦王還是寶兒,都會來看您的。”
盧太妃心中微有釋然,笑道:“我造下的孽,自然由我來承擔,我已經不指望他們還來這裡看望,只有晉王,我放心不下。若是可以,你這次回去,替我告訴延清,倘有一日譽朝勝了,晉王性子驕,讓他多擔待一些。晉王心裡有他這個親表哥,這時候斷了來往,不過是因知我做的事不堪,覺對不住延清罷了。”
杜杳依聲應允,瞥見盧太妃似是說疲累虛弱,周身彌漫著寂寥,面色也容光不再,變得灰白蒼老,忙問過盧太妃身邊的嬤嬤,叮囑她好好伺候,便起身告辭,好讓病人快些去歇息。
盧太妃也不挽留,慢步回了臥室。
杜杳看了半晌,思及自己有事在身,於是又馬不停蹄地乘轎去了公主府,決計把公主和駙馬的事兒解決了,起碼解決一半,完成秦王交代的要緊事情,也就更能騰出精力來。
然而十分可笑的是,才經歷了那邊府上的層層迷霧揭開,杜杳已是猶如五雷轟頂,強撐穩重來了這邊,結果公主悄悄哭訴稱——
駙馬是女子。
本姓也是陳,祖籍在江南。
為救落難未婚夫,上京考取功名,只未婚夫已救,自己卻因功名難脫身,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輔國理政一年又一年,又合心意,為計為民,故此若不是恐事情敗露,擔上欺君之罪人頭落地,要她一身清白再留幾年也甘願。
可竟然陰差陽錯之下,與公主成了親,搖身一變為駙馬。
這與當日她堅信綰姑娘與韋二公子必然拆散不開不同,怎能再面不改色無所作為?故不惜硬著頭皮辭官,也要讓皇帝收回成命,不過無用就是了,還是成了駙馬,白耽誤公主的青春年華。
陳義無一時一刻不在慚愧,思索如何還公主自由。
若是坦白自己是女兒身,全家要受連累,不僅救不了未婚夫,反倒還搭進了兩家性命。她沒法開口。
今時公主步步緊逼,無奈之下,陳義只好說出實情,殺剮隨便,只求公主給一個讓她說明前因後果的機會,公主盛怒之下,怎肯饒恕,但又看重陳義為人,對“他”日久生情,不捨當真把真相說出,讓皇兄砍了他洩憤,因此兩個人吵鬧至今還沒有個結果。
杜杳聽得唏噓不已,但轉念一想,也是不小的事情,無論如何都得讓皇帝去決斷,不過陳義的生死仍在公主手中就是。兩人正差個說和的中間人,當下杜杳做主,讓陳義好好訴說隱情,這才將前塵弄了個明白。
公主聽了之後,反而怒火平息,只是拉不下臉,想不明白到底該殺還是不該殺。
杜杳道:“既是陳姑娘仗義辭父上京,中了狀元,又冒著殺頭的風險與公主坦白,公主若是不放過,就此殺了他,傳出去也難聽,但若是順勢就勢,大方成全了他們一對兒新人,再有駙馬這般一位傳奇女子添光增色,豈不是美事一樁?公主也要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