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萬歲祥符
章節報錯
太平登封十九冬十二月甲午朔日,上御太極殿視朝。
朝廷下詔,改元萬歲祥符,大赦天下,明年為萬歲祥符元年。這個改元,無疑體現了朝廷對大唐未來的期望,對病中聖人的美好祝願。根據崔遠所作的《孝宗實錄》記載,聖人在萬歲祥符元年正月曾經訓誡各位執政宰相及諸王公主說:「方今之世是變世,朕亦未曾想到局勢變化會這麼大。如今商賈奮發,世家惶惶,唐兒下南洋,蕃人入境,政治變化深刻。」
「其中盤根錯節,非三言兩語可以盡道。但不管如何,都要明白士農工商都已經不再是高下關係,而是大唐的手腳。門閥世家長於理政,治國有經驗,卻也要防備小心為家族私利誤國。商人長於進取,沒有商業國家就會缺少財賦,沒有財賦何談中興何談盛世?商人地位已然不可壓制,但也要防止他們貪得無厭,竊取政治權力。至於四方歸化胡人,此輩強則寇盜弱則卑伏,非創以兵威,不知惘懲。該以唐人一視同仁,收其認同之心,也要防止他們野心不死。各位皆是當世翹楚才俊,當此大變之時,要明白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在聖賢書上。」
「時事更易,歷朝國情也不盡相同,古代賢明沒有遇到過我朝這種情況,所以也不能偏信那些打著聖賢旗號說事的人,託古改制的人,往往說的是他自己的道理,可不可靠,有沒有用,誰都不知道,只有看實際效果。最後就是文武之爭,須知軍人不可不用,但國朝艱難以來,軍人亂國一百五十年,荼毒之深不必多說,因此軍人要永遠防著,文吏也要避免結黨。」
這場會議結束後,聖人詔令琅琊王氏領袖王摶、薛郡孔氏領袖孔崇弼、吳郡歸氏領袖歸黯、東郡劉氏領袖劉叡、太原王氏領袖王溥、趙郡李氏領袖李願、滎陽鄭氏領袖鄭預重新修訂氏族志,除名蘭陵蕭氏等二十三家操守無堪的世家,訓斥幽州盧氏數典忘祖,給盧植摸黑。
萬歲祥符元年二月,萬眾矚目的經筵大典在新建的長樂宮舉行。
宰相大臣、親王公主、功臣后妃、名流隱士、學者報人、甚至包括和尚道士軍人都濟濟一堂,共商國是。這樣的一個大規模的研討會觀點自然也是五花八門,有一個不知道那個旮旯刨出來的隱士老眼昏花,頭一天就提出法先王尊周禮,甚至感嘆如果不這麼改他是寧可朝夕與飛禽走獸相伴,也不願生活在大唐的陽光下,一副不食周粟的模樣,招來了嘁聲一片。
大會主席首相王摶的評語是:「這位老先生用自己富含感情地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副人民少而禽獸眾的時代,本相也覺得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食物,不會因為土地和財富起多少衝突,只是現在距離上古已有千年,人民是那時的萬倍,朝廷無法讓人民減少或者禽獸增多,只好勞煩老先生您自己回到古時候,或者你趕緊去找王莽商討政治也行。」
雖然這只是一個花絮,不過也給這次經筵定下了尚今求實的基調。
主持大會的是琅琊王氏領袖首相王摶,也是以實幹著稱的大家,不說當了十幾年宰相的功績,就是他的一部《唐律增議萬民法》也是當世數得著的法律鉅著,跟杜讓能有得一拼。不過王摶明顯藏有私心,把自己的兩個孫子一個孫女以及十幾個精英家族子弟走私進了研討會。
雖然各家學派眾說紛紜,但焦點還是如何治理進入新時代的大唐,具體問題就是如何解決這些年滅掉的海外十九國的併入大唐的數千萬蕃人,以及重農保守派和新興重商主義勢力集團的矛盾。在這個問題上根基在土地的皇族勳貴和世家大族咄咄逼人,而從中分化出來的新派卻是見招拆招,強調重商主義的必要性。保守派推出的代表是太原王氏領袖宰相王溥,以及三省的數名郎官,還有上林大學的幾位寒門高材生。從晁錯的論積貯疏一直談到當今商人薄情的現狀,而重商主義
集團的代表是河間王杜讓能之子戶部侍郎度支鹽鐵使杜光,出面的支援的有中書舍人歸黯和宰相陸扆,以及五個在西域和東南海關工作多年的皇族親王公主。
在胡漢問題上,新晉宰相三司副使上林大學外語院特聘講師耶律阿保機舌綻蓮花力辯全場不落下風,出面支援的有新羅女王、東瀛公主橘義子、國史館修撰菅原道真、原南詔國宰相現任大唐帝國江西省參知政事鄭買嗣,以及耶律德光、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韓道玄等軍人。楚文靖王劉崇望之子,東郡劉氏領袖知制誥劉叡想到祖上是匈奴人,也予以支援。
內閣大臣崔遠想到自己的祖先崔季舒帶頭投靠索虜,還幫著高澄製造了狗腳朕的著名典故,當下尷尬萬狀,也予以站隊。保守派則以太原王氏領袖宰相王溥為代表,從衣冠南渡說到平城入洛,從安史之亂說到代宗出奔,不料耶律阿保機口才過人,各種引經據典駁斥王溥。
除了這兩個主要問題,這次經筵也不是沒有別的亮點。
比如菅原道真就針對目前朝中散官較多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日本大學士認為應當因事設官,對一些僅僅名義上存在,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的官職,比如九卿之類的。除去還有些作用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司農寺等之外的,已經沒有職能僅僅作為榮譽官職用作安置名望大臣的光祿寺等部門,菅原道真建議裁撤,太常寺這類衙門可以跟禮部合併,這等於是在首相王摶主持的裁汰冗官國務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而且贊成的大臣還不少。
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浮出水面,首相王摶非常重視,對於菅原道真的觀點很欣賞。
見首相不反感,菅原道真就繼續發言。
作為對失去官職的官員以及有心求官者的補充,他建議增加勳爵的數量,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求官者的虛榮心,另外一方面,勳爵只是一個貴族地位,不需要國庫負擔一文錢。比如在即將開始的西征中立功的軍人,斬首十級就可以策勳一轉封為公士,策勳三轉就可以得一個雲騎少尉的頭銜。再比如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做出一定貢獻就可以授予一定爵位。
這樣的想法好是好,不過也有反對的。
從成都兵馬使任上被省廳選拔為經筵大會西川軍人代表的劉知遠就問道:「敢問這位日本人,若一火士兵,咱就說陌刀手吧,立功甚大,人人策勳三四轉,而夥長只策個兩轉,爵位比士兵要低,敢問他怎麼帶領這一夥爵位比他高計程車兵?官職爵位不夠,恐怕難以服眾啊。」
這種情況倒不是沒有可能。
菅原道真不禁語塞,想了想道:「功勞大的,可以找地方調走。」
不過萬一真出現了劉知遠說的情況,又沒地方調怎麼辦?就在不少人思考這一問題時,齊王已經一拍大腿,道:「關於這個問題,本王曾經聽父皇指教過,他說的是發軍功章。」
「軍功章?」
李弘比劃道:「本王聽父皇那意思,就是說軍功有多少級就設多少級的軍功章,比如捉生偵探立三等功,斬將奪旗立二等功,生擒國王的立特等功,凡是立功的,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都一律發一個這麼個大小的軍功章,掛在胸前,作為榮譽。」
這個想法果然很有創意,連首相王摶都把耳朵伸了過來:「軍功章都是同樣大小,怎麼區分軍功大小?」
輝王李慎脫口而出道:「王相公,小王認為可以把軍功章製成不同的樣式,印上不同的圖案字樣,或者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製作,比如金章銀章銅章,再不行還可以分衙門鑄造嘛。」
李弘目光一冷,對無心搶風頭卻搶了自己風頭的這個異母弟很不爽,但想到母親裴貞一教育的要兄友弟恭,旋即又溫暖過來,道:「七弟好主意。」
王摶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卻也不好說什麼,點頭道:「是個不錯的主意,比如一等功的軍功章可以用金製作,上面打上丹鳳門的圖案,也可以給各等軍功章起個好聽的名字,比如丹鳳朝陽,萬歲通天,太平登封,神武鎮國之類的,就跟散官一樣,兵部下去議個章程吧。」
這件事情一錘定音後,齊王接下來的議案又是一張大牌。
不知道是不是找母后裴貞一取了經,說可以在大唐境內逐漸建立事務官制度。
根據吏部的統計,目前整個大唐境內的正式官員只有區區幾千人。靠這幾千人就想有效管理這麼大的國家怎麼可能嘞?在地方上,官員都有自己的助手,縣有簿尉,州有駕司,這些都是輔官。除此之外,各級官府還有自己聘請的編外人員,這些人就是傳統的吏。某些可以開府建衙的地位較高的大臣有自己的幕府,所以從前許多銓選落第的進士就喜歡到藩鎮去。
有道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官員任期一滿或者有調動就會走人,而這些下面的吏卻往往不會動。官員大多來自外地,人生地不熟,也多有不熟悉政務的,不得不依靠這些小吏來做事。這些小吏大多出於私人,時間久了政府的權力難免被這些小吏操控。反正這些小吏是主官和地方花錢養活的,齊王建議不如採用考試錄用的辦法來管理這些州縣編外小吏,一來可以控制這些小吏,二來大唐人才多官位少,人才沒有出路就會恨國,不利於和諧大唐的建設。把這些位置給他們,可以起到團結一大批人的作用。不用問,這個主意一定是楚國夫人裴貞一從皇帝那裡問來然後傳授給兒子的。
不過當官到底是高貴清雅的職業,一聽說連引車賣漿之流的賤民以後也可以考試當官,反對的人自然不少,不過真正瞭解國事的大臣大多表示贊成,首相王摶也拍板責令吏部回去認真研究,儘早拿出一個方案來,如果政事堂會議和內閣方面都予以透過,就找地方試點。
齊王李弘的第三輪發言也是跟人才出路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