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洛陽行(三)(第2/3頁)
章節報錯
“請陛下切記,唯有懲惡,才能揚善,朝廷貫徹削藩變法,首要之難就是承受新法實施之後引起的震盪,如果一個李克用就能嚇到朝廷諸公赦免朱溫來制衡,陛下削藩何益?”
“死一千人是個數字,死一萬人也是個數字!”
“既然這場戰爭已經打起來了,那就不惜一切代價打下去!”
嚯,不愧是你啊。
孫偓孫大膽,真是名不虛傳啊。
他的這一番話立刻引起了的熱議,特別是指責劉崇望等人的那句一群不思進取之輩,支持者更是在心裡叫好,從每個毛孔裡都流露出憤恨,為朱溫說情脫罪,就是藩鎮的奸細!
而反對者卻大都沉默不語,劉崇望雖然被扣上了藩鎮細作的帽子,卻也懶得跟孫大膽計較,軍部宰相王摶見不是個事情,便出班奏道:“臣以為孫偓所言有失偏頗,臣分管樞密院兵部北衙諸事,知道是什麼在支撐著大唐這個國家,朝廷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因為有某些人口中的那些無名武人匹夫在戰場上流血拼命,一言以蔽之,一棒子打死,矯枉過正了。”
“至於孫相公說的,死一千人是個數字,死一萬人也是個數字,孫相公狀元出身,自然是見不得民間疾苦,要是孫相公能像劉相國那樣去前線督軍,站在屍山血海之前還能說出這番話,王摶佩服你是個膽大的,可你從來沒有去過戰場,憑什麼把人命說得跟草芥一般?”
“讓這種漠視人命和生民疾苦的人在中樞理事,那大唐才是要國將不國了!”
“至於你說的田承嗣、李懷仙、吳少誠、李師道之輩,是,這些人的確是反覆無常,難道王武俊、王廷湊、田興、田布、王紹鼎、史憲誠、王景崇、何進滔這些人也是反賊?”
“這些都是你口中的反賊後人,但對國家的貢獻卻不比任何一位宰輔差。”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朱溫,安知朱溫之心?”
“孟聖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惟此而已,如果殺人就能解決問題,憲宗陛下當年為什麼不屠光魏博?”
“我們口中的逆賊,曾經也是大唐子民。”
“難道老百姓生來就是反賊嗎?難道朱溫生來就是反賊嗎?大唐子民為什麼要造反,孫相公不妨好好想一想,刑殺峻急,傷民之心,法不愛民,無以立足,法治愛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像某位肉食者那樣把老百姓當豬羊來對待,天下百姓又怎麼會不贏糧而景從?”
“孫相公雖然是狀元,但在王摶看來,聖人書卻是白讀了。”
“孟聖可沒說什麼,死一千人是個數字,死一萬人也是個數字。”
自然有人回應說:“打仗就得死人,沒有不死人的削藩。”
王摶冷笑道:“你難道沒有看過杜讓能相公的《定初國計簿》嗎?大唐民力凋敝如斯,哪裡還能供得起王師征伐?若非聖上英明神武,只怕到最後藩鎮未平而黃巢再起了。”
“當然,有些人明裡踩著一條船,暗裡踩著幾條船,天下大亂他也是不怕的,大不了效忠新朝努力國事嘛,巴不得早些把這個面目全非的大唐折騰斃命,好去投靠他的新主子!”
“崔三拳也是博陵崔氏出身,不照樣投靠索虜了?”
“崔季舒投得賀六渾,其他衣冠世家自然也投得李鴉兒。”
聽到這話,崔胤勃然大怒,勐然起身大喝道:“王摶匹夫!你什麼意思?你祖宗王導操縱廢立的故事你怎麼不提?你家把持後晉朝廷你怎麼不提?王與馬共天下你怎麼不提?”
王摶跟崔胤素來不對付,一不小心就把大炮轟到崔胤身上了。
王摶冷聲道:“我說的是博陵崔氏,又沒說清河崔氏,崔相公何故發怒?”
李曄也不說話,就看他們表演。
不得不說,崔胤確實有些沉不住氣,自動對號入座了。
“哼!”
在同僚的眼神示意下,崔胤最終忍住怒火坐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