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洛陽行(三)(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對外治國方針上,孔緯新政府奉行的還是以藩制藩的老政策,鷹派則以劉崇望、張文蔚、韋昭度、崔安潛、司空圖、張浚、李庸、孫揆、歸暗等人為主,堅決主張強勢對外。
不過劉崇望也主張留朱溫一命,理由是朝廷還有幾個強敵。
別的不說,就李克用、李匡籌、楊行密這三個,就夠朝廷喝一壺了。
而這三個人的共同點也很明顯,不是你一頓恩威並施就能讓他們心甘情願放棄既得利益跑到長安來為你效死的,如果用這樣就能降服李克用,當年又怎麼會發生段文楚事件?
要知道,當年的朝廷不比現在的朝廷弱。
朝廷在河東屯兵十萬,彼時弱小的李克用還是敢殺官反叛。
這三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你出力,也可以為你效忠,但你要是想徹底奪走他們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基業,那非得打一架不可,封官許願畫大餅的皇帝哪有自己可靠?
但要說赦免朱溫,這也不是李曄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朝廷和宣武軍民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家家戴孝的汴人視朝廷為侵略者寇仇,被朝廷輿論扇動的長安百姓則認為朱溫是十惡不赦的反賊,必須殺全家。
在仇恨的激化下,朱溫想投降沒那麼容易,朝廷想受降也沒那麼容易。
第二,現在各路藩鎮的軍隊都在向汴宋一帶進攻,都等著朱溫嚥氣,好打進汴州大賺一筆,哪裡那麼容易就讓朱溫降了?誰不知道朱溫的地盤富庶,誰不知道汴州姐姐溫柔可人?
沙陀人都等著殺進汴州屠城搶劫呢,怎麼也得搶上萬兒八千個鄭國美女帶回太原享用啊。
咱褲子都脫了,你現在告訴我說朱溫降了?
站在朝廷的角度來說,李曄是非常想殺了朱溫的,但宰相們卻是各執一見,有人建議留下朱溫制衡李克用,或者讓朱溫成為尖刀,替朝廷剿滅魏博、泰寧、天平、盧龍。
就像當年用朱溫滅掉黃巢和秦宗權一樣,這樣一把好刀,為什麼不用呢?
聽多了這類話,就連李曄都有些動搖了,畢竟他一直都想把丁會、牛存節、龐師古、葛從周、張存敬、王彥章、袁象先這些人化為己用,如果繼續打下去,這些人一個都活不了。
當然,大部分人是堅持除惡務盡。
朱溫反覆無常,必須殺全家才能震懾天下。
至於李克用和楊行密,如果他們敢跟朝廷分庭抗禮,大不了繼續打唄,至於老百姓和士兵的死活,跟他們沒關係,他們也不在乎,他們只要看到四方來朝,中興事業蒸蒸日上。
這也是大多數官員的一貫思維,再正常不過了。
事情的確也是這樣,當劉崇望和王摶提出酌情寬待朱溫的時候,新任宰相之一的孫偓就出班上奏道:“斯時斯事,衣冠世家肉食者竟然至於黑白不分,實乃先朝驕縱藩鎮之流毒!”
“元和以來,大唐厲行變法,走過了一條浸透著淚水、汗水、鮮血的坎坷之路,及至陛下登基執掌國運以來,掃滅群雄,威震四方,眼看就要中興功業將成,滿座諸公卻還想著向藩鎮綏靖妥協,田承嗣、李懷仙、吳少誠、李師道之輩,綏靖何用?妥協何用?養虎為患!”
“一群不思進取之輩,哪裡還有些宰相的樣子。”
“臣不反對接受藩鎮請降,這也是王政霸道應有之義,但是朱溫這種人,反覆無常、翻雲覆雨、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三翻四復、言而無信、出爾反爾、蒼黃翻覆、暗藏禍心!”
“如果諸位連這種人都要赦免,是不是暗示李克用之輩,你們也可以試試?”
“反正沒有死罪,打不贏了請降就是。”
“接受朱溫請降無異於與虎謀皮,這貞觀殿裡說不定就有勾結朱溫的奸細!”
“臣請聖上下制,重申討汴檄文,敕令滿朝文武各安本分,不得混淆逾制越職言事,不得與藩鎮暗通曲款甚至為朱溫脫罪,違者嚴懲不貸,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法令可行。”
“只有把那些武人匹夫殺到害怕,大唐才能像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