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鞭打親王(第1/3頁)
章節報錯
好在杜讓能雖然屁股決定腦袋,但沒有忘記自己還是國家的宰相,考慮到孔緯的才華,杜讓能就在僖宗面前大力推舉孔緯,於是孔緯進入翰林院,不久之後更是擔任知制誥。
知制誥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歷來號稱內相。
李曄上位之後,杜讓能繼續得勢,考慮到兩人的舊怨,李曄把孔緯貶去三司搞財務,結果二人還是不和,三年前孔緯擔任戶部主事的時候,有一回去京兆府下轄的藍田縣視察。
結果因為排場過大,被杜讓能進了讒言,說他作風奢侈。
李曄也煩了,乾脆把孔緯調離戶部三司,加中書侍郎調到政事堂出任政事堂秉筆宰相,全稱中書省執政事筆,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書記,同時加判度支事,這也是晚唐慣例。
執政宰相都要想辦法搞錢,都得帶判度支頭銜。
如今二人雖然分屬不同官署,但歷年的積怨並沒有消失。
孔緯覺得杜讓能結黨專權,二弟杜弘徽是戶部侍郎兼中書舍人,三弟杜彥林是東川行省參知政事,大兒子是考功郎中,二兒子是膳部郎中,小兒子是長樂報館主編,家族親戚還有一大堆當官的,雖然這些人都很清廉能幹,但孔緯還是懷疑,猜測杜讓能以權謀私。
杜讓能則覺得孔緯是存心跟自己作對,是,杜家是很有人做官,王家、裴家、崔家、韋家、何家跟杜家一樣,這些你怎麼不說?杜氏七代人為國家鞠躬盡瘁,何曾以權謀私?
我經手那麼多錢,有沒有貪過一個銅板?
杜家官員的確很多,但哪個不是以科舉入仕的?
除了舊怨,孔緯和杜讓能在執政理念上也有很多分歧,就在稅收這一塊來說,孔緯是兩稅法的堅定擁護者,一直強調,朝廷用多少錢就向下攤派多少錢,不一定非要收多少稅。
這幾年連年用兵,能不能給老百姓一條活路?
但朝中被連年勝利衝昏頭腦的少壯鷹派大臣哪裡肯幹?
另外,孔緯還是重商主義派,一直認為要給予商人一定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商人也是大唐子民,也在依法向國家納稅,怎麼就是國之五蟲了?難道只有士農工兵才是人?
以杜讓能、劉崇望、歸黯、羅隱、李巨川為首的保守派則認為,商人天性卑賤逐利,一群不勞而獲的流食賤民,如果社會風氣變成以經商為榮,老百姓還肯安心從事生產嗎?
這樣的賤民,不但不能做官,還得加徵稅率!
反正各有各的道理,為此雙方在政事堂不知道吵了多少回。
言歸正傳,這回皇帝親自坐鎮洛陽督師,杜讓能和文武百官一道隨駕,孔緯則留守長安處理日常事務,宦官褚熊得知睦王宴一事後,一面急報洛陽,一面向孔緯問計。
萬一睦王真在謀劃著什麼,咱們必須提前行動!
聽褚熊說完,孔緯心裡又焦慮又開心,一方面怕爆發政變,一方面也為抓住杜讓能的小辮子而高興,宰相的兒子,掌握軍權的宦官的假子,當今天子的親弟弟,坐在了一起。
無論誰是皇帝,心裡都會打個問號罷?
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孔緯向李曄發來了諫表。
“中尉西門君遂,參謀總長劉景宣,御馬秉筆張泰,禁省中官,陛下家臣也,主事六軍以來,結宰輔,往來諸王,暗藏廢立禍心,請陛下遠之,逮辦寺人,圈禁親王,韓王世子克良、儀王世子文博等宗室嗣子,典事禁軍,身在行間,若為藩帥生俘,恐襄王熅僭事復演。”
這些話簡直了,以狗皇帝的猜忌之心,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根本不用多說。
為了一舉扳倒杜讓能,孔緯還找到了幾個盟友。
跟他一道上諫的陸扆、孫偓、王摶,這三位宰相也是能臣賢良,陸扆是淮南陸氏出身,中唐名相陸贄侄孫,下筆過文,出口成章,王摶是琅琊王氏出身,東晉權臣王導十世孫。
孫偓則是樂安孫氏出身,鹹通四年癸未科狀元。
王摶、陸扆、孫偓這三位宰相也很忠誠能幹,但是也有政敵。
王摶跟崔胤不對付,陸扆跟柳璨不對付,孫偓則跟顧弘文勢同水火。
歷史上崔胤和王摶同朝為相,王摶號稱一代良相,一向看不慣長袖善舞的崔胤,崔胤就舉報王摶勾結宦官,不久之後崔胤因為三鎮犯闕被罷相,崔胤懷疑是王摶乾的,於是誣陷王摶和宦官宋道弼、景務修交私,於是王摶被貶溪州刺史,再貶崖州司戶參軍,賜死藍田驛。
至於孫偓,這更是個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的狠貨。
歷史上是僖宗的御用外交官,為僖宗處理了不少外交事務,昭宗上位之後,孫偓也是昭宗的親信,李茂貞復叛之後,昭宗準備去投靠李克用,途中韓建光著腳跑來哭著迎駕。
昭宗一看,哎,板蕩識忠臣!
河東太遠了,朕就先在華州住一段時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