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鄂嶽止戈(第1/4頁)
章節報錯
,!
汴軍損失慘重,官軍開始包圍武昌。
杜洪臉色鐵青,雙眼滿是絕望不甘,鄂王府一片死寂,在場眾人沉默不語,湖南覆滅,江西輸誠,這已是事實,朱全忠雖然表示會相助,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鄂嶽滅亡在即。
“各官署報告目前情況。”
仇恩嗣出列道:“鄂北應城、安陸、雲夢、漢川、孝感、黃陂、黃岡等地均已失守,楊守亮駐師漢陽,五天前已與官軍主力在石牛莊一帶會師,昨日大發告書勸降我軍將士。”
楊至連沉聲道:“武昌城內還有四萬將士,土團軍並八院後宅將士還有一萬六千人,府庫還有九十萬石糧,叄百九十萬貫錢,四十萬匹絹,健壯男丁婦女在內的團練有九萬。”
劉乙珍面無人色,驚恐道:“官軍步騎超過叄十萬,前後綿延數十里,龍旗卷,馬長嘯,煙塵沖天,旌旗蔽日,這幾天陸續在武昌周圍集結,我軍各大營守軍均已撤回城內堅守。”
“啟稟大王,各都頭的家眷均已轉移衙內居住。”
“外城民房均已拆除,滾石木料火油弩箭鐵鍋食鹽充足。”
“婦勞已按坊市整編完畢,負責為大軍燒水做飯照顧傷員輸送軍器。”
“陳可伊已逮捕歸桉,慰軍營妓聚集在冊四千人有餘。”
“.……”
“外鎮援助已經無法扭轉局勢,丁會所部汴兵還剩下多少人?”
“回大王,丁大帥還有九千部下。”
杜洪道:“宣武將士都安排出城,讓丁會自行突圍,各官署做好關閉準備。”
“大王不可!”
楊至連拔出佩劍,義正嚴詞道:“大王自起兵反抗昏君以來,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未敢有絲毫懈怠,只為我鄂嶽七州不受朝廷暴政,今秦兵旦暮圍城,欲毀我宅邸殺我百姓奸我妻小毀我桑梓,我輩誠然將陷死地,但楊至連深得大王厚愛,不敢不以死報效。”
“武昌城破之日,就是我楊至連仗劍死戰之時。”
楊至連起於草野微末,少年時代耕讀江夏,黃巢造反後,唐廷委派崔紹出鎮鄂嶽,崔紹聽說楊至連才名,聘入幕府從事,崔紹病死後,杜洪打著接班人的名義接管武漢,楊至連則辭官回鄉,為了籠絡人心,杜洪對崔紹舊部都故示寬宏,四次命人前往江夏請楊至連出山。
楊至連被感動,到武昌的時候,杜洪親自迎他,楊至連更是感恩涕零,在杜洪幕府從事的這些年,他雖然總是和杜洪意見相左,但對杜洪確實忠心耿耿,自從杜洪造反,他一直負責對接四面鄰藩及長安朝廷,為杜洪爭取到了朱全忠的援助,為杜洪買到了江西的糧草。
就其能力來看,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外交官。
岳陽和臨湘陸續失守後,武漢人心惶惶,有人提議發動民夫再打幾條通往城外的秘道,以備不時之需,楊至連拒絕了,他不但強烈反對,還極力主張杜洪埋了本有的兩條密道。
為什麼?
他不想給自己,也不想給守城將士留任何後路。
死戰到底,城破人亡就是,死去何所道?
如果熬過定初四年,等到朝廷師老兵疲撤軍,那麼鄂嶽就還有機會,但真相太殘酷,先前朝廷在討制中宣稱會出動五十萬大軍,包括楊至連在內的鄂嶽高層都認為這是虛張聲勢。
如今他們終於驚恐發現,官軍可能真的有五十萬。
楊至連沒想到朝廷會從西川、隴右、東川、山南調兵,沒想到李克用、趙德諲、成訥、楊端會出兵勤王,沒想到孫儒和董昌那麼不堪一擊,也沒想到鍾傳和陳巖會撕毀盟約。
如今官軍兵臨武漢,一切都已失去意義。
包括他自己的性命,楊至連決定給自己一個體面的死法。
與其被押赴長安問斬,不如死在戰場上。
一個文官有得如此骨氣,在場武夫不禁深受感染。
卻在此時,一名黑袍男子出來說道:“我家大帥給我們的任務是保護大王的安全,護送大王平安抵達汴州,如果大王執意困守,一旦官軍破城,亂兵之中我們很難帶大王突圍。”
說話的人是蔣玄光,蔣玄暉的親弟弟。
他身後依次是孔循、史辨、張廷芳、楊蘇,孔循就是後來的趙殷衡,現在還沒改名,史辨是衙內虞候史太的哥哥,張廷芳則是朱溫幕府從事張廷範的同族堂弟,算上蔣玄暉、張廷範、蔣殷、氏叔琮、史太,殺害李曄、何芳鶯、裴貞一、可證、李漸榮的兇手就都齊了。
朱溫為了顯示自己的關懷,先讓丁會來鄂嶽協防,決定跟皇帝打一架後,他又親自在衙內挑選了四名衙官,讓他們率領數十好手來到武昌,言明如果武昌將危,就帶杜洪來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