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他的心安靜了下來,道心已定。

八月初一,一月齋戒終於期滿,杜讓能、劉崇望、柳璨、韓正、崔胤、楊涉六位宰相率文武百官來到太清宮外,恭迎皇帝回宮視朝,何芳鶯等三宮六殿的后妃宦官們也都來迎。

是日,皇帝駕臨武德殿,接受百官朝拜。

禮儀流程走完,李曄返駕含元殿,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召回背鍋俠顧弘文,對於皇帝來說,宦官有沒有本事不重要,這個可以慢慢歷練培養,關鍵是要對皇帝忠心,主子有事了會自覺衝在第一個,言官上諫了肯站出來背鍋,只要能做到這兩點,那就是一條好狗惡犬。

弒君的朱溫說:“孽畜蔣玄暉,陷我千古罵名!”

發動左順門逼宮的楊慎說:“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東林領袖顧憲成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鄭成功北伐,錢謙益說:“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

忠臣,誰都會裝。

至於臣子忠的是誰,這也很複雜。

就拿杜讓能和劉崇望這些老臣來說,他們忠的是唐朝國祚,然後才是李曄這個皇帝,至於柳璨和崔胤這一類,他們忠的是個人前途事業,跟著李曄幹有奔頭,所以願意盡心效力。

根據忠奸好壞來用人,這不是上位者法則。

只要肯聽話能辦事,李曄才不會管他的忠奸好壞。

至於韓建,李曄從來不後悔殺了他。

從為官來說,他是稱職的,忠君也忠君,但他忠的是僖宗,他的功名富貴是僖宗給,不是李曄,出於他的才能,李曄原本也打算善待他,但韓建卻在一次次挑戰李曄的底線。

楊復恭伏誅後,李曄也表明了接管山南的意思,但李茂貞卻想搶奪勝利果實,夥同李茂莊、王行瑜、韓建與他討伐楊守亮,幾家還約定好了如何瓜分山南,接著就齊齊上表請戰。

朝廷下詔拒絕,再次表明了接管的立場。

李茂貞和王行瑜繼續上表,甚至對李曄出言不遜。

說什麼,陛下要是不同意,臣倒是無妨,但將士們就難說了,韓建雖然沒有再上表,但第一次表奏卻自證他勾結串通鄰藩的事實,仗著是先朝老臣,以為李曄年少即位可欺。

為了對付李茂貞,李曄忍了。

結果呢?

李茂貞被朝廷定為反賊後,韓建卻上表為他喊冤,這算什麼?不但如此,武亭川戰役期間,連文盲王行瑜都知道靜默,韓建卻還在暗中跟李茂貞保持溝通,大有觀望之勢。

要是朝廷敗了,三鎮犯闕事件就會提前發生。

當官軍進逼岐州,韓建知道李茂貞不可能贏了,於是出兵幫助朝廷,還親自率兵攻城,但這是他的自保之舉,他知道自己之前乾的那些事,他心虛,他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李茂貞。

所以,他衝出來裝忠臣。

李茂貞伏誅後,李曄給他下了一道徵召令,言明只要你交出潼關,讓朕和朝廷對你放心,封侯拜相都好說,但韓建選擇了拒絕,還上表對李曄的決策指手畫腳,說高傑不行。

陛下最好別讓他來,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韓建就沒有搞清楚潼關到底是誰給他的,這不是他自己打下來的,是以僖宗為代表的先朝給的,如今以李曄為代表的新朝要收回,合情合法,有理有據,他憑什麼不交出來?

鑑於東川戰事,李曄忍氣吞聲,裝作沒發生。

劍門關大捷後,李曄又給他下了一道徵召令,好言好語說,潼關不在朝廷手裡,朝廷的確不放心,朕可以信你,宰相們也信你嗎?三省六部九寺二十四司及北衙的文武百官信嗎?

這回韓建沒敢再上表拒絕,只是裝聾作啞。

西川平定後,李曄又給他下了一道詔書,要求他入朝,承諾賜封同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侍郎的名譽官職,而且再給你賜一千畝永業良田,讓你下半生富貴不愁。

韓建遣使進京朝拜李曄,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入朝還質問李曄,我犯了什麼罪?導致陛下堅持讓我入朝?說白了,還是心虛,根本就不敢來長安,李曄也表明心思答覆道:“華藩無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難容他人鼾睡,早日入朝,朕當優待。”

結果呢?還是裝死。

楊守貞入朝後,李曄又下了一道徵召令,韓建還是裝死,心裡有鬼的他又遣使王行瑜、李思恭、張播、令狐陳等節度使,請求他們代為陳情,幫忙上書皇帝為他說說好話,

這些人哪敢答應,都選擇拒絕,韓建還是沒放棄,又命進奏使拜見在長安活動關節,先是拜見首相杜讓能,又找了宦官高克禮,想賄賂二人,以求得二人為他在皇帝面前說情。

這一回,李曄已經沒有耐心了。

詔書寫得很明白,早日入朝,酌情寬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