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百官叩闕(第2/5頁)
章節報錯
這樣雖然能保住現狀,但按照皇帝的秉性,早晚會徵我入朝,也就是說,無論江西是保持中立還是投降,他都必須離開洪州,帶著全家老小去長安定居。
如此看來,就只能跟鄂嶽一起造反了,與其為人所制,不如四鎮同盟,到那個時候,鹿死誰手還說不定。
收起書信,鍾傳下令升堂。
“參見大王!”
走進正廳,文武們就給鍾傳施禮。
鍾傳笑呵呵的,跟這個寒暄幾句,拍拍那個肩膀,都打過招呼之後,他才走到自己的椅子上坐定,看了眾人一眼,鍾傳凝聲道:“諸位都是洪府忠誠之士,本王也不來虛的了,召大家來是因為本王收到了兩封信,董書記念一下。”
堂下一名文官上前從鍾傳手中接過兩封書信,然後開啟第一封念道:“江南本一家,鄂嶽豫章家世相同,同氣連枝,欣野才不及人,今鄂亡已近,欣野卑微失德,自得滅亡,不敢有所怨,唯憂嶽章相近,恐朝廷定鄂問道於彼,那時大王是戰是降?無論降戰,大王甘願鍾氏家業不保乎?倘大王哀憐欣野或七州百姓,請以猛將悍卒相助,杜洪不勝感激之至。”
書信讀完,堂下文武討論開來。
鍾傳端坐上位,冷眼旁觀,聽眾人說的差不多了,才猛然站起,瞪眼勃然道:“官軍不渡長江已經百年,及當今天子視朝,刻薄寡恩,猜忌反覆,濫討臣藩,妄誅功臣。”
“鳳翔無罪,李茂貞頭斷獨松,東川無罪,顧彥朗圈禁宅邸,西川無罪,王建面縛西都,華州無罪,韓建梟首馬嵬,鄂嶽無罪,洞庭湖陳兵五十萬,杜洪之後又會輪到誰?”
“本王身為宰相,位列三公太保,又是先帝冊封的南平王,撥亂反正,匡扶社稷,主持中外公道乃職責所在,天子逼迫太甚,因此本王決定起兵自保,誰贊成,誰反對?”
為了佔據大義,鍾傳當然要給他們洗白。
沉默少許,眾人都拱手道:“我等願聽大王差遣!”
“好!”
鍾傳猛然亢奮起來,來回走了兩圈,面露笑容道:“諸位高義,本王果然沒有看走眼,江西能否保住,鄂嶽能否救下,本王與諸位的家業能否保全,就全仰仗諸位了。”
眾人正等他分派任務,鍾傳卻又說道:“各位捨棄朝廷的高官厚祿追隨我,我無以為報,願向皇天后土立誓,與各位同患難共富貴,縱使各位有負於我,我也不怪,隨我來!”
說罷,與眾人到了後院,進來才發現,香案三牲酒肉早已經擺好了,鍾傳端起酒碗,眾人見狀也紛紛舉起酒碗,鍾傳凝聲道:“請諸位與我一同立誓神前,然後同飲此酒。”
別看大家夥兒一個比一個喊得響,雖然樂於自立的多,但並非都想造反,這時候的人重誓言,一聽說要上香發誓,都有些出乎所料,比如內侍省派組江西的監軍院官吏。
在監軍使的眼色示意下,監軍院的官吏默默躲到了一邊,鍾傳一向瞧不起宦官,也不甚理他們,只把目光在部屬身上巡視,眾人只好一個一個在香案前發下重誓。
走完形式後,鍾傳道:“本王起兵自保肯定會被視為造反,小天子會奪了我官職爵位,各位看怎麼稱呼好?”
稱呼倒還真是個難題,沒有現成的,武夫也不懂其中門道,文官們則若有所思,判官季悅湊到耳邊低聲道:“會稽不是來信了嗎,董昌約主公一起稱王,主公作何打算?”
鍾傳沉吟少許,皺眉道:“這,不好罷?”
季悅冷笑道:“既然要分庭抗禮,有何不好?”
“號什麼?”
“吳王如何?”
定初三年十月初五,文武合辭勸進,鍾傳辭拒弗獲,至於再三。初九,中書令、南平王、檢校太保、江西觀察使、鎮南軍節度使鍾傳,在洪州北郊築壇祭天,自立吳王。
置文武百官,升洪州為豫章府,備服飾車馬儀制,冊封正妻盧氏為吳王妃,立長子鍾匡時為吳王世子。
與此同時,湖南宣佈自立。
周嶽很猖狂,僭越自稱楚王,杜洪聞訊欣喜若狂,火速響應三鎮,自稱鄂王,短短兩月,鄂嶽、浙東、江西、湖南相繼自立,越王、吳王、楚王、鄂王橫空出世。
揚州的孫儒樂壞了,也給自己封了個淮王。
訊息傳出,舉國轟動,天下震驚。
十月十四,卯時四刻,京師宣佈戒嚴,首都進入臨戰狀態,御馬監所屬的虎豹營、陷陣營、大正營、武原營以及紫微軍的開陽營、玉衡營、搖光營全體出動,佔據了出入皇宮的各處宮牆城門,與此同時,駐京左右神策軍和神策軍京西京北行營全體進入戰備,駐紮在京兆府的鎮東鎮南鎮北三座御林軍大營也接到命令,要求他們原地駐紮,無詔不得妄動。
十五,天陰,一道冷空氣南下,京城百姓都穿上了厚衣裳。天還沒亮,灰濛濛的,正是上朝的時候。
禮部尚書楊涉、禮部侍郎崔胤、集賢殿大學士鄭谷、翰林學士司空圖、御史中丞裴樞率領戶刑工吏禮兵六部二十四司,合將作國子大理太常宗正少府等五監九寺,中書尚書門下秘書四省,以及弘文館、集賢院、神策軍、紫微軍、金吾衛等各衙署的所有官員,在丹鳳門前停止前進,大小兩千餘名文武官員,在丹鳳樓外跪成一片,在瑟瑟北風中,一起放聲大哭。
哭聲震天,淒厲慘烈,直刺人心。
約半個時辰之後,中官顧弘文才出來詢問,看到數千名官員在丹鳳樓前齊齊跪倒痛哭,看到這壯觀宏大的場景,顧弘文整個腦子都是空白的,好半天都說不出一句話來。
楊涉以禮部尚書的身份說道:“禮崩樂壞,五賊僭越稱王,淮南、浙東、鄂嶽、江西、湖南相繼作反,國將不國,大唐社稷將危了,我等悲痛不已,所以在此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