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道是監察區,以長江為界,南方分為江南、嶺南、安南三道,但這樣的劃分太大,在吸取東漢刺史做大的教訓後,江南道被一分為三,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

安史之亂後, 唐王朝繼續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總體政策是,各道不擴軍,謹設節度使,大幅削弱道轄區。

江南東道與福建道首先被撤銷,分置浙東節度使、浙西節度使、福建觀察使、淮南節度使、宣歙觀察使,跟著被撤的是江南西道, 改置江西觀察使、鄂嶽觀察使、湖南觀察使。

黃巢之亂爆發後, 鄂嶽觀察使請升武昌軍節度使,希圖獲得地方自主權,謀求抵抗亂軍,僖宗君臣為免各地觀察使效仿,拒絕了鄂嶽的請求,並陸續派遣中央重臣出鎮南方各地。

及至定初,南方局勢如下。

原江東道現為浙東觀察使、長樂經略使、浙西觀察使、福建觀察使、淮南節度使,原江西道現為江西觀察使、鄂嶽觀察使、湖南節度使、宣歙觀察使、黔中節度使、荊襄節度使。

嶺南還是老樣子,嶺東節度使、嶺西節度使、桂管經略使、靜海節度使、廣州大都督、安南大都督。

就歷史而言,即使是在景福年間,唐廷對嶺南各地軍政高官依舊是一言而命之,所以無論是根據中期的既定國策還是如今形勢來看,李曄都不可能同意升鄂嶽為武昌軍節度使。

崔紹死後,其牙將杜洪上位,悍然自稱武昌節度留後,野心昭然若揭,彼時唐廷流亡成都, 忙於組織反攻黃巢, 無暇顧及杜洪, 為免杜洪投敵造反,僖宗勉強同意了杜洪的奏請。

決議下達,以杜洪為武昌軍節度留後,歷史上昭宗即位後,朝廷承認既定事實,改置鄂嶽觀察使為武昌軍節度使,杜洪節度留後轉正,擔任武昌軍第一任節度使,鄂嶽從此獨立。

不過這是逼不得已的無奈之舉,朝廷要是不扯遮羞布,杜洪大可以效仿河朔,要是下道聖旨,你好我好大家好,雙方面上都過得去,不過現在攻守易形了,李曄非歷史上的李曄。

文德以來,杜洪三次請求轉正,都被朝廷拒絕。

這回他是第四次上表,朝廷也照舊答覆。

不許,不要再奏。

他難道不知道,他這麼做會被朝廷解讀為妄圖自立?

殊不知,長安已經在討論是否對鄂嶽用兵了,杜洪成了武學各舍學子口中的熱議人物,武學各科作戰室和參謀部擺上了鄂嶽的沙盤,兵部也開始研究制定對鄂嶽的多種軍事預案。

年初,朝廷下詔,廢武昌軍節度使,徵杜洪入朝,封荊南侯,授檢校兵部侍郎,充右神策行營長武都權知兵馬使,以杜讓能弟、戶部侍郎杜弘徽為淮西轉運留後,前往處置財賦。

以御史大夫韓儀為鄂州刺史,兼七州大都督,檢校吏部尚書、吏部侍郎、鳳翔知節度事、武學步兵科大管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守亮以宰相身份出鎮鄂嶽,代替杜洪為觀察使。

但就實際來看,杜洪並不願意接受李曄的好意。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鄂嶽邸報朝廷,杜洪自立武昌軍節度使,上表抗拒朝廷任命的鄂嶽文武,請求朝廷召回楊守亮等人,李曄予以駁斥,調集禁軍護送文武百官上任。

如今楊守亮的心情很煎熬,剛接到委任狀文的時候,他確實憂心忡忡,害怕鄂嶽局勢不穩,辭別皇帝后,就像韋昭度和崔安潛學習,加快速度前行,大隊人馬一天走了四十里。

一行人走到商洛的時候,聽聞杜洪自立的訊息,隨行的韓儀就生起了病,在驛站整整五天了,即使在第三天收到了任命他為檢校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淮西鄂嶽宣慰大使的制書,韓儀還是不走,急得柳璨一天往洛南驛派了七八波快馬,催促韓儀赴任。

韓儀病了走不了,楊守亮、杜弘徽、張威等官員自然只能等,一個擁兵自重的武夫會如何對待來取代自己的人,韓儀很清楚,如果朝廷不派兵護送,他們一行一百六十四名官員就是去送死,可如果在驛站不走,又對不起皇帝。

一方是皇帝的託付,一方是隨行百餘名官員的性命,不但韓儀難受,楊守亮和杜弘徽等人也煎熬,第六天的時候,韓儀的病情終於有了好轉。

四月十一,上諭鄂嶽行臺文武百官暫留商洛。

十二,李曄簽發軍令,宣佈調遣禁軍護送官員赴任。

左神策行營奮威、神威、勇武、武山、曜日五都集結,右神策行營長武、天威、耀德、扈蹕、天德、天成六都拔營,御馬監虎豹、大正兩營一萬騎兵集結,紫微軍天樞、天璇、天權、天璣四營開赴藍田待命,鬼魁王宗黯集結部下陰兵待命,楊晟、楊衝、楊虎父子獲命,楊崇本、符道昭、鹿弁、張範、史朝先、王兆憲、謝從本、魏弘夫等降將也接到了任命。

何澤成、何澤恭、何澤恩、裴進、王分、王竇、郭真、郭泓、郭慶志等外戚子弟,劉過、武成策、劉定、韋見南、李武、王有石、李溫玉、夏允文等少壯軍官,杜至煥、杜開賢、柳紀山、韋子欽、韋智義、趙君議等世家子弟,他們大多是武學出身,這回也得到了職務,當然,是擔任中下級軍官。

聖旨下達,天命昭告,傳旨太監往來各處,京畿再次沸騰,從京兆府的武功、周至、戶縣、新豐、萬年、藍田,到山南東道邊界的商洛、洛南、山陽、武關、旬陽、安業等地,開始大量有償徵發徭役,各地官道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定初三年五月初一,一百五十萬石糧草、十萬支箭、三萬副甲冑具裝運抵均州,這些輜重將在白河、十堰、均州、房陵等地的大小渡口登船,五月初三,照會荊襄節度使借道。

在兒子趙匡凝的勸說下,趙德諲同意官軍借道。

與此同時,大軍的調動也在進行,從左右神策行營抽調的十一都精銳,與御馬監兩營和紫微四營合兵,總計四萬二千人,為左路軍,以楊守亮為招討使,張威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