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變法(第2/4頁)
章節報錯
“對了,知道什麼叫租佃一體納糧不?”
“這個啊,是這麼回事,從今以後,替王侯將相種地的租戶,不但要向東家交租,還得額外按照十稅一的標準向官府納稅,如果不想交兩次稅,就得脫離租籍返鄉上戶授田。”
以前苛捐雜稅徭役多,老百姓情願把地賣了,要麼經商做工,要麼逃籍去外地為佃,要麼把地賣給當地的達官貴人,然後自己給貴人當租戶,畢竟王侯將相是免稅階層。
如此一來,他們只需向戶主交租。
但現在不行了,為限制土地兼併,增加財政收入,新政推行後,給王侯將相當租戶的,拋荒逃籍去外地當佃農的,不論你戶主是誰,都要額外按期按量承受官府下達的攤派。
如果你不想交兩次稅,那就乖乖返鄉上戶。
這些老百姓離開以後,免稅階層的大地主們會閒置出大量土地,接著由朝廷進行清量,審查土地買賣情況,然後根據田地質量,按照去年出臺的《限地令》標準進行贖買,買回來的田地一律充公,按歸屬地劃入當地官府名下。
造冊登記後,由官府進行再分配。
當然,這樣做肯定會大出血,但回本也快,明年秋收就能達到收支平衡,如果中途有戰,朝廷財政實在緊張,杜讓能還可以打條子嘛,你們不相信皇帝,首相打的條子總信罷?
對於此次滅佛,朝廷如是部署。
第一,定初三年三月初九以後,朝廷治下的佛寺道觀,不論皇家大莊還是鄉野小院,年不滿四十五歲的僧尼道士,一律登出度牒,打回戶籍地上戶,按丁授田,按口貸資。
第二,定初三年三月初一以後,朝廷治下的皇莊大觀,凡是歷代先帝賜予的田地金銀,一律沒收充公,按歸屬地化入當地官府,至於非朝廷與先帝授予資產的寺院,今後本寺名下的土地要一體納糧上稅,僧道一體服徭役兵役。
第三,按寺院口數,每僧可以保留五畝口分田,超過部分每畝每年按所得七成徵稅,如果不想承受重稅,那就把地賣給官府,當和尚就好好當吃齋唸佛,老想著發財幹嘛?
第四,三月初九以後,向寺院出售田地的,帶著田地依附寺院的,有一個收拾一個,一律按逃籍隱戶處置,發往隴右、鳳翔、黔中、西川、東川、朔方等地上戶,墾荒屯田。
第五,從今以後,皇族宗室外戚,一律不得向寺院捐資,違者按數額大小降爵,中外群臣並其家屬,捐資不得超過一萬錢,違者處十倍罰款,戶主官員降二級,出貶一千里。
第六,僧道想要離境雲遊,須報告當地官府獲准。
第七,皇族宗室、王侯將相、黔首庶民,有想要出家的,按政策報審獲准,皇族宗室報宗正寺,王侯將相報太清觀,黔首庶民向當地官府申請,先取得許可狀文,然後向有司購度牒文書,皇族三十萬錢,勳貴十萬錢,庶民一萬錢。
除了關內、京畿、京兆二十三縣,山南西道、隴右道、劍南道各府州縣也在貫徹執行朝廷的決議,漢中、洋縣、城固、達州、成都、崇州、都江堰、廣元、簡陽、德陽、資陽、綿陽、遂寧、宜賓、梓潼、隴州、眉山、劍門關、太和關、大散關,從青城山到峨眉山,從昭覺寺到文殊院,從寶光寺到大慈寺,從龍潭寺到石經寺,從青羊宮到天師洞,無一例外。
至於非議,當然是有的。
極力擁護滅佛的柳璨飽受攻擊,有禮佛的達官貴人說,柳孽障死後一定會被髮配到阿修羅道受罪反省,首相杜讓能橫徵暴斂,蠱惑天子,排斥異己,狡比李林甫,奸甚楊國忠!
至於皇帝李曄,有桀紂厲靈煬僖之相。
反對變法的官員也有很多,彈劾杜讓能、柳璨、韓偓、趙崇、劉崇望等人的諫表堆滿了案頭,國史館、弘文館、國子監、翰林院、集賢院、秘書省等衙門的官員展開空前大論戰,與杜群懿書、與照之書、答李元歸諫議書、諫贖田表等名篇相繼問世,但無論他們怎麼說,李曄都不會動搖。
強則強,弱則亡。
法,一定要變,不變不行。
天下觀望一陣後,依然沒等到出頭鳥,原因很簡單,宰相集體支援,參與延英殿內閣決策的新貴族們強力支援,皇帝手裡有刀,皇帝不會殺人,但可以把人送去安南嶺南海南。
你實在覺得待在長安很煩,那就去嶺南上班好了。
“臣只是談談自己的看法,陛下英明。”
在皇帝和宰相的堅強領導下,在震驚、迷茫、彷徨之中,新政有條不紊推進,一批又一批官員開始理解並接受,一項項國策得以貫徹落實,畢竟官位和個人看法總得選一個。
尤其是科舉上榜後被朝廷下放到各地基層實習計程車子,推行新政格外賣力,一遍又一遍向老百姓講解新政,他們為什麼賣力?因為他們的實習考核與新政落實程度呈正相關。
朝廷已經放話了,今年對各地主政官員只考核三項,一是治下無地佃農流民上戶授田口貸的數量與比例,二是治下寺院滅佛進度,三是贖入公田畝數與領屬公職田的出售數目。
這個指標,按照皇帝的說法,叫一票否決制。
這三項工作不達標,別的工作乾的再好也得滾蛋,這些基層官員寒窗苦讀十餘載甚至數十載才混到一個官,自然不願意輕易失去,於是立馬各展其能,挖空心思執行朝廷決議。
基層官員是這樣,高層也是這樣。
殷勤的程度,堪比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