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兵臨梓州(第1/2頁)
章節報錯
政績突出的元老發言,眾人自然都洗耳恭聽。
劉崇龜把王建勢力分成了五個派系後,命隨從開啟一個箱子,然後取出一摞卷宗遞給眾人傳看,這些卷宗是他在這些日子編纂的資料,基本囊括了西川文武的大概情況。
眾人一邊看,劉崇龜一邊說道:“五派當中,舞陽八遊兒分別是李簡、華洪、章立真、章立善、李萬曹、杜思江、葉顯、吳玉昌,八人既是王建同鄉,又是王建在少年時結拜的兄弟,對王建忠心耿耿,大多都掌有兵權,其中以李簡和吳玉昌最受王建倚重。”
“章氏兄弟家眷滯留長安,最是容易制服,杜思江性情殘暴歹毒,平生好色,殺官劫民,打殺軍士,霸佔人妻,無惡不作,到任一地就大徵當地美人為妾,玷汙後就將其殺死,王建深惡之,居六院後樓使,今我師勢大,估計很快就會被王建調來梓州。”
“李萬曹鹽匪出身,本性精明,武功高強,為人和善低調,目前不知所蹤。葉顯出身卑微,少時勤耕苦讀,曾赴長安進士試不中,隨後回鄉以走私鹽為業,現居遂州刺史。”
“吳玉昌,原為許州小吏,王建少時偷牛被捕入獄後助王建脫困的就是他,此人有俠風,曾為賣魚翁與惡霸大打出手,也曾散盡家財救災民,深得王建信任,居度支判官。”
劉崇龜將八遊兒的情況娓娓道來,眾人聽得直點頭。
喝了一口茶潤喉,劉崇龜繼續分解道:“利州系是王建被楊復恭下放為利州刺史後,至其入主成都前這一段時期得到的各方人士,有牙將張虔裕、押衙綦母諫、判鹽鐵事張虔俊、掌書記周庠、推官杜光庭、轉巡李景、支使王先成等人,其中周庠最受信任。”
“陳氏兄弟舊部有山行章、句惟立、張頊、楊晟、薛從壽、陳人定等十餘人,其中這六人原為陳敬瑄部下兵馬使,雖在西川諸軍中非常有號召力,但都是些匹夫,不足為慮。”
“至於朝廷委派西川流官,都沒有大權,被王建任命為後院法曹的貶官錢詡,之前因為反對王建出兵東川差點喪命,若不是押衙綦母諫苦勸王建,錢博士早已殞命成都。”
“除王宗侃、王宗謹、王宗阮等人,這就是西川文武的大概情況了,多為冥頑不靈之輩,權作拋磚引玉拙見,僅供崇望與在場諸位高士參考,或能從中得益一二。”
一言既罷,滿座沉默。
上兵伐謀,善戰者因勢利導,知己知彼,莫過於此。
劉崇望點頭,問張浚道:“張相公有何高見?”
不管張浚有沒有高見,但畢竟是宰相,場合上得照顧他的面子。
張浚知道劉崇望會先問自己,便按提前思考好的內容說道:“高見談不上,以我拙見,對蜀作戰當剿撫並舉,剿則山崩地裂,開戰就要不計代價,以最快速度攻城略地,並嚴厲懲罰頑固份子,如此方能震懾蜀軍,撫則和風細雨,對可爭取者曉以大義,王建多半會頑抗到底,所以朝廷必須先分化瓦解西川文武,讓王建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猜忌下屬。”…
劉崇望微微頷首,但這不過是給張浚必要的尊重而已。
張浚的發言算是中規中矩,也沒說出個具體的辦法來,誰是朝廷的敵人,誰是可以爭取的臣子,執行重典可以,和風細雨安撫爭取也好,但這兩樣手段具體該對向誰?
張浚又道:“眼下王建正在梓州城裡,最好先切斷梓州水源,斷絕後方糧道,正面再輔以猛攻,給蜀軍造成巨大傷亡,等到城內缺糧缺水,人心思定,王建的死期就到了。”
劉崇望聞言,只是又微微點頭,不做任何評價。
圍城得圍到什麼時候,別說餓死王建,朝廷恐怕就會率先頂不住財政壓力罷兵,劉崇望很清楚國庫是什麼情況,如果巨耗錢糧而戰事久久無功,滿朝文武還不勸天子罷戰?
真是個餿主意,難怪會被陛下外放為隴右節度使。
沉思少許,劉崇望把目光投向李巨川道:“李書記,你有何高策?”
李巨川先為王重榮佐官,王重榮為部下害死後,朝廷議罪參佐,李巨川獲罪被貶興元,被楊守亮任命為管記室,深得楊守亮倚重,歷史上楊守亮敗亡後,李巨川隨之北奔投李克用,一行途徑華州被捕,韓建親自為其鬆綁,命為掌書記,直到光化中被朱全忠殺害。
聽到劉崇望詢問,李巨川拱手道:“下官以為,此不足上策。”
張浚臉色有些不好看了,仔細打量著這個小小的書記,劉崇望和藹一笑,抬手示意眾人不要說話,溫和道:“吾嘗聞李書記才名,那麼想必李書記有上策了,說來聽聽看。”
不止張浚,韓正、張文蔚、劉崇龜、鄭延昌、李保、張威、羅隱、馮宗問、楊涉、王瑰、劉過、裴進等人也齊齊看向了李巨川,想看看這個李書記是不是真有本事,能在這個場合被宰相第二個問到的人都不一般,即使所言不是高見,那也是很大的榮譽。
張浚更是目不斜視的看著李巨川,一會兒這狂妄後生要是說不出個上策來,自己非叫他無地自容不可,李巨川也不慌張,視張浚目光如無物,
親,本章未完,還有下一頁哦^0^淡定道:“西川諸將中,下官與章氏兄弟、杜思江、李萬曹、李簡、華洪都有過接觸,是當年諸道兵馬反攻長安的時候。”
當年宰相王鐸擔任主帥發起收復長安之戰,王建和王重榮都參戰了。
見眾人不說話,李巨川又才繼續道:“李簡與華洪勇猛過人,所部將士也都能用命,當年二人是僅次於李克用從光泰門進入長安的猛夫,當為八遊兒之首次,此其一。另外,李簡的部隊是他一手帶起來的,跟他的感情極深,而李簡又娶了王建內人之妹,且深受王建重恩,與王建同甘共苦已有多年,此其二。所以無論什麼情況,李簡都會和王建共進退。”
聽到這裡,張浚沒好氣道:“這又如何?”…
李巨川拱手,但卻不搭理他,繼續說道:“但這是李簡,章氏兄弟雖為八遊兒,但當年楊復恭貶王建為利州刺史事發突然,王建有感性命將危,急召舊部相隨,章氏兄弟晚了一步,被楊復恭假子楊守虎扣留在了神策軍大營,所以當時並沒有跟上王建的腳步。”
“楊復恭及外宅郎君伏誅後,章氏兄弟才趕往利州,當時兄弟途徑興元,下官那時在興元為掌書記,我看他們只是兩人,一無隨從,二無家小車馬,所以下官估計兄弟倆的家眷應該還滯留在京城,具體是什麼原因下官尚不清楚,應該是兄弟倆得罪了什麼人。”
這事其實是崔胤授意屬下乾的,當時王建上表求為永平軍節度使,崔胤對此非常惱怒,章氏兄弟離京當天,崔胤得到訊息,便找了個藉口將二人的家眷扣留在京做人質。
雖然皇帝和宰相們都知道這事,但都心領神會的沒有點破。
朝廷和西川翻臉之前,王建和西川進奏院都曾向李曄索要過章氏兄弟的家眷,但李曄裝作看不見聽不見,宰相們也只道章家人不想離京,你們讓章氏兄弟自己來長安接人吧。
章氏兄弟哪裡敢去長安,只能擼起袖子破口大罵。
李巨川繼續道:“下官還聽說,去年王建和山行章在眉州一帶交戰,章立真一個侄子被山行章部將周世兩千多人圍住了,章立真當時手上兵不多,但得知情況後還是二話不說就親自帶兵去救,對侄子尚且如此,對家人會更重情,不至於坐視家人被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