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王建弒父(第1/2頁)
章節報錯
梓州府三臺縣,是淑妃何芳鶯故鄉。
何氏出自姬姓,按照流傳最廣的說法,何氏高祖為仕晉的韓武子,後來三家分晉,韓為諸侯,秦滅六國後,韓裔逃江淮,改姓何,定居廬江,列身魏晉士族。
這個說法在唐代得到了官方認證,元和年間朝廷主編的《元和姓纂》對何氏起源確認道:“成王弟唐虞裔孫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以韓為何,為何氏。”
侯景造反後,南朝陷入持續動亂,世家受勠,士族瓦解,廬江何氏各支也各自流亡,有人北逃索虜治下,有人西進蜀中求平,取代田氏割據魏博的何氏就是發自廬江何氏,這已被魏博節度使何弘敬的墓誌銘所考證,他們這一支就是在蕭梁時代遷居到河北的。
蜀中這幾支大約在同時遷入,併成為西南何氏起源,何芳鶯這一支的族譜是,建德益光遠,洪開仕澤長,兆林繼明大,揚庭正乃昌,何芳鶯與何仕文是仕字輩。
何芳鶯,父何開濟,母徐氏,何開濟商人,鹹通十四年在經商途中被土匪殺害,中和三年,徐氏病亡。
夫妻二人有五子二女,長子仕文,次子仕武,三子仕景,四子仕鄭,少子早夭,長女芳鶯,二女芳舞。
父母雙亡後,何仕文獨自扛起家庭重擔,拉扯弟弟妹妹長大,為三個弟弟娶妻安家,僖宗幸蜀後,隊伍中途停留梓州休整,何仕文看準機會,將何芳鶯嫁給時為壽王的李曄,隨著壽王登基為帝,三臺何氏雞犬升天。
何仕文棄商從文,在中書省秘書監做事,其女何寧嫁與李忠國為妻,長子何澤恭為神策軍列校,次子何澤成為御馬監陷陣營隊長,三子何澤恩入讀武學。
何芳舞年十七,本待字三臺,何芳鶯思念妹妹,年初把她接到了長安,何仕武、何仕景、何仕鄭這三家人,也隨兄長何仕文遷居京城,得到了皇糧差事。
鑑於何芳鶯,李曄對這些情況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也不用李曄過問,何芳鶯對她的親人一直都嚴厲約束,之前侄子何澤治在平康坊喝花酒,事發後被何芳鶯召入宮,一照面何芳鶯就給了他兩耳光,又命長安殿宦官將其痛打三十棍,然後禁足三月,以觀後效。
何寧、何澤恭、何澤成、何澤治,都被姑姑何芳鶯教訓過,何芳舞沒捱過打,但她一向對姐姐敬畏有加。
何開濟的後人雖然都高遷了,但他的長輩和兄弟姊妹大多都還在梓州,隨著兩川戰事全面展開,王建將魔爪伸向她們,意圖以何家人作為脅迫李曄就範的人質。
不求讓李曄罷兵,至少讓官軍投鼠忌器。
三臺縣衙,縣令趙淮山剛剛升堂,準備審理一起偷牛案,忽聞衙門外一陣吵嚷,趙淮山正欲呵斥,卻驚見一群帶甲持劍的武士闖了進來,為首那人亮出腰牌,對趙淮山道:“上頭有令,你先行退堂。”
望著這些蠻橫計程車兵,趙縣尊心驚肉跳,連忙從座上站起,起身對那武夫拱手,小心翼翼問道:“敢問都頭貴姓?下官正在審案,是否可以酌情寬延些時辰?”
那武夫道:“我等奉留後命令而來,事情耽擱不得,趙縣尊先退堂再說!”
明晃晃的刀劍當前,趙淮山哪裡還敢多說,慌忙宣佈退堂,命衙役把偷牛賊先關起來,又回頭安慰了苦主幾句,然後拱手再問道:“不知都頭來此為何?”
武夫也不回答,只拿出一疊告示讓他蓋上縣令大印,然後張貼縣衙及三臺縣各處,縣印當地百姓都認識,單出具刺史或節度印,百姓不敢相信,大戶人家也會起疑。
趙淮三接過告示一看,上面的內容是宣佈淑妃何氏亂國,朝廷下令緝拿何家人云雲,並且告示上還羅列了何家禍亂朝綱、魚肉百姓、作威鄉里等一系列罪名。
趙淮山也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王建要挾持人質,當下渾身涼意,這要是告示出去,何家那幾百口人就完了,以後上頭甚至朝廷怪罪下來,三臺縣擔當得起?
上頭怪罪招架不起,可面前這幫人也不好對付啊。
想了想,趙淮山決定用拖字決,收起告示,趙淮山對領頭武夫道:“新任東川節度使尚未赴任,留後只是暫掌東川,這告示要是發出去,恐有不測之虞啊……”
武夫冷笑一聲,抽出刀架在趙淮山脖子上。
“趙縣尊,朝廷已經下令緝拿外戚何氏,梓州刺史自有上頭去找,你做好分內之事就好,只要你乖乖配合,朝廷不會為難你,留後也不會找你這縣令的麻煩。
趙淮山猶豫稍稍,心思一轉道:“都頭,此事非常,還請出示令牌。”
武夫不耐煩的掏出令牌,趙淮山一看就知道是真的,但是他還想抖機靈。
“這印信的真假難辨,您稍等,待我……”
武夫獰笑一聲,一刀砍掉了趙淮山的腦袋,在場衙役無不目瞪口呆,嚇得大氣都不敢出,武夫的刀架到縣尉肩上,冷聲道:“從命否?”
縣尉兩股戰戰,忙不迭道:“從命!”
他很快取來縣令大印,在告示上一一蓋好,武夫先取出一張讓縣尉親自去衙門口的告示欄上貼好,然後又命衙役帶路,去縣城各個張貼告示的地方將這些告示都貼上。
告示一出,百姓紛紛圍攏過來。
當天下午,這群武夫查到了何府位置,不過為了穩當,領頭的牙將孟存還是決定等到深夜再去捉人,這天的三臺縣全城戒嚴,到處都是西川士兵。
天黑以後,孟存率兵前往淑妃親屬家中,一刻多鐘後,孟存來到了一處大宅前,氣勢恢宏的大門正上方立著一塊匾額,上書遒勁有力的何府二字,乃何芳鶯孟父何開湘家中,何開湘是何開濟親哥哥,即何芳鶯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