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現在不怕打仗,怕的是沒錢,一旦錢糧跟不上,兵變分分鐘。

杜讓能彙報財政情況完畢後,劉崇望拱手道:“截止目前,臣已接到多路回報,張浚的一萬隴軍已抵達興元待命,山東崔胤已率一萬五千人至萬州,均州刺史馮行襲、商州刺史呂燁、鄧州刺史劉居義、唐州刺史朱子許、房州刺史孫福安亦各領二三千人出發……”

李曄點點頭,又想起了劉崇望之前推舉的劉巨容,最近沒聽到徵辟他的動靜,於是問主管吏部的柳璨道:“劉巨容是什麼情況,朕不是同意起復他為一方觀察使了嗎?”

柳璨尷尬道:“那廝還沒到梓州,臣稍後再行文催促他。”

劉巨容被柳璨稱作那廝,想必是哪裡得罪了柳璨。

李曄不知內幕,也懶得去了解,只希望劉巨容是個體面人,乖乖赴任,好好辦事,榮華富貴都有,要是一心想著修道成仙,那就別怪李曄手下不留情,翻臉拆了報國寺。

……

各項情況瞭解完畢後,李曄起身道:“都回衙辦公吧,知制誥留下草詔。”

定初元年九月二十一下午,右神策行營中護軍孫惟在含元殿受到大唐皇帝李曄的親切接見,接見結束後,李曄即任命孫惟為京西右神策行營節度使,率五千兵馬入川討王建,以檢校司徒、鎮海軍節度使李忠國為東面招討使,率本部兵馬入川,並重賞天威軍將士。

次日,李曄詔令御馬監虎豹、陷陣、武原、大正四營入川參戰,北斗七軍天樞、天權、天璣、玉衡、搖光五營協同,合隴右、山東、山西、川南、鳳翔五路大軍會討王建。

九月二十四日,天威軍準備完畢,李忠國在長安縣誓師出征,李曄率文武百官親至大營慰問將士並授旗,一大早天威軍營裡就開始造飯,接著士卒們就有條不紊的拆卸營地。

辰時,隨著軍鼓敲響,一萬天威將士在校場集合。

風和日麗,旌旗舒展,刀槍如林,李曄命太常寺樂師奏蘭陵入陣曲為將士壯行,邙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蘭陵入陣曲奏響,全軍默然無言,校場上一片肅殺。

伴隨著蘭陵入陣曲,李曄端起酒碗,一曲罷了,望著面前黑壓壓的一萬悍卒,李曄敬告天地神祇與大唐列祖列宗及三軍將士,運氣沉聲道:“三輔子弟在,不教賊兒坐兩川!”

“不教賊兒坐兩川!不教賊兒坐兩川!不教賊兒坐兩川!”

“諸君奮力殺賊,但凡有功,不論貴賤,朕不吝萬戶封賞,天上麒麟原有種,蜀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將士解戰袍,謹以此為諸君壯行,願諸君獲王建首級!”

李曄將碗中酒一飲而盡,士氣也到了極致,振刀揮劍高呼萬歲。

“萬歲!萬歲!萬歲!”

“奏象王行,歌送天威將士入川!”

太常寺數百美女俊男開始演奏象王行,伴隨著象王行,壯士有序出發,李忠國、黃元彰、江陵、徐及緣、張玉臨、劉志安、周雲汀等人向皇帝告別,之後李忠國去見了何寧。

囑託幾句,李忠國狠心轉身,含淚翻身上馬,就此不回頭。

李忠國部將士在長安縣三天,每天都有朝廷犒賞,還有官員深入軍中關心詢問士卒疾苦,昨天晚上,皇帝更是親臨大營與將士談話,天威軍士兵見皇帝如此平易近人,又體察關係士卒不易,對朝廷的抱怨心理頓時煙消雲散,好多武夫不禁流下淚來。

次日,御馬監四營出征,天樞等抽調五營出發,神策軍節度使孫惟出發。

定初元年九月二十七,朝廷下詔追封忠肅公、弘農郡公、天下兵馬都監、開府儀同三司、同華制置使、資忠輝武匡國平難功臣、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楊復光為護國忠武王,並痛斥王建不忠不孝、無君無父、禍亂二川的滔天罪行,定其謀取神器罪名,褫奪忠武軍都頭、利州刺史、漢州刺史、閬州防禦使、永平軍節度使、成都尹、西川留後等一切官職使。

以右神策行營中護軍孫惟為神策軍節度使,會同李忠國部、孫惟部、山南東崔胤、隴右張浚、蜀王李保、鳳翔楊守亮、山南西張威、鎮南杜弘徽、威遠韓全誨齊討王建。

這麼多路兵馬,其中的崔胤和張浚還是宰相出身,李保僅憑親王身份鎮不住場子,李曄向杜讓能、劉崇望、柳璨三位宰相徵詢人選,劉崇望回道:“臣請入川督師討賊。”

李曄疑道:“相公確能替朕出巡嗎?”

劉崇望拱手,語重心沉道:“陛下不以臣卑微,諮臣軍國大事,信任恩寵有加,受命宰輔二川大事以來,臣日夜憂慮,恐託付不效,重傷唐業根基,今願庶竭駑鈍,竭力攘除西川亂國姦凶,此臣報國家忠陛下之職分,願陛下託臣以督師討賊之效,不力則治臣之罪。”

自鄭從儻病逝,宰相當中較有軍事才能的就只剩劉崇望了。

歷史上昭宗派張浚討伐李克用時,劉崇望堅持認為不行,最後張浚果然戰敗,楊守信造反時,劉崇望奉命把守度支庫,時逢禁軍欲趁亂劫掠長安,不久聽到傳呼說宰相來了,劉崇望到來後宣撫整頓軍隊,各部禁軍立時順從,大小軍頭都不敢再打小心思。

討伐李茂貞的時候,李曄派其督師,劉崇望也圓滿完成了任務。”

聽到劉崇望這些話,杜讓能和柳璨深感敬佩,高克禮和顧弘文這些宦官也心生尊崇,李曄亦深深為之動容,劉崇望又進言道:“如果臣親赴前線,那麼各路將帥就都會想著立功鞏固聖人的恩寵,各軍號令整齊,齊心討賊,則王建必滅無疑,朝廷必成中興之勢。”

考慮再三後,李曄表示同意。

次日,制以太子少保、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紫金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左神策軍護衛中尉劉崇望,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劍梓普遂綿五州觀察使,兼劍南西川道宣慰招討處置使,兼諸道行營都統,賜斧鉞,使持節,授便宜專斷從事之權。

之後劉崇望又提出了不少建議,李曄一一予以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