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兵部官員匯總的各方情況,李曄以末位發言規則命與會官員逐一建言,諸官僚精英發言完畢形成草案後,再經崔昭緯、李溪、齊晉等部令侍郎審定,當值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也各抒己見,最後由劉崇望、杜讓能、柳璨三位宰相檢查每一項部署。

最終方案形成後,宰相劉崇望作為代表做總結報告,根據李曄的總體部署,劉崇望整理集中眾人意見,刪去不合理部分,採納了可行性較大的建言,分別制定了以下預案。

第一,即日詔令王建退出梓州,讓鄭元規做好上任準備,朝廷按慣例先禮後兵,在開戰之前先敲山震虎恫嚇王建一番,他知難而退最好,如果不能避免戰爭,朝廷也師出有名。

第二,即日遣使隴州,詔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諫議大夫、禮部尚書、兵部侍郎、隴右節度使張浚整軍備戰,令隴右處置觀察使兼隴州防禦使鄭延昌囤糧積草,為大軍籌措軍餉,一切準備就緒後,隴右鎮應火速發兵入川,限十月十五之前抵達山南西道興元待命。

王建襲取梓州的訊息傳開後,張浚首先上表請戰,如此想來他和鄭延昌應已有所準備,所以兩月時間看似很倉促,但其實完全夠用,甚至不等到張浚出兵,綿州戰事就結束了。

第三,即日遣使房州,詔令東都都畿防禦使兼山東諸州軍處置觀察使崔胤做好入川作戰一切前置準備,均州刺史馮行襲、商州刺史呂燁、鄧州刺史劉居義、唐州刺史朱子許、房州刺史孫福安協同出兵,房、歸、夔、萬、朗、忠六州做好供軍準備。

根據李曄的計劃,山東兵將沿水路進入西川西面,攻略閬州、南充、遂寧、內江、瀘州、自貢等地,或從南面威脅成都,或沿涪水北進直搗梓州,與李保和楊守亮會師。

王建要是賴在梓州不走,將面臨東南北三面的攻擊。

算算日子,崔胤被下放到山東已有大半年時間了,李曄雖然不知道他具體乾的怎麼樣,但根據他的進奏章能得知一二,反正劉巨容的部將基本上已被崔胤架空的差不多了。

李曄接下來會怎麼對待崔胤,基本上也就取決於他這回的表現了。

第四項安排,劉崇望請求李曄下詔起復劉巨容,任命其為梓州觀察使。

劉巨容,徐州彭城人士,楚霸王同鄉,大中武科進士出身,初選任為武寧軍將校,才能和戰績倒還也可以,王郢在浙西造反的時候,動靜還沒鬧到長安就被劉巨容鎮壓了。

黃巢起義爆發後,劉巨容遷楚州團練使、襄州行軍司馬、檢校右散騎常侍,卸任明州刺史,率部趕往荊襄待命,乾符六年,高駢兵敗,黃巢飛渡長江,血洗泉州,朝廷急授劉巨容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命其火速前往襄陽坐鎮,防止黃巢東進威脅關內京畿。

同年戌月,劉巨容與江西招討使曹全晸重創黃巢於襄陽,功遷檢校禮部尚書,但長安最終還是陷落了,田令孜攜僖宗出奔成都,宰相鄭畋臨危受命,留守鳳翔擔任剿總。

次年春,河東節度使鄭從儻發兵入關勤王,僖宗怒罷高駢,又下詔赦免李克用,宰相鄭畋隨即發動中原會戰,李克用率部南渡黃河進搗中原,與宦官楊復光協同作戰,劉巨容也被任命為南面行營招討使,兼天下兵馬先鋒開道供軍糧料使,官拜檢校司空。

但在這次會戰中,劉巨容的對手是秦宗權和趙德諲。

劉巨容血戰襄陽,最終仍是大敗,襄陽陷落後,劉巨容狼狽逃往成都,僖宗念在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加之他是鄭畋推選的人,所以沒有怪罪他,封其為南衛大將軍。

中和五年,長安光復,劉巨容率兵護送僖宗返京。

朝廷遷回長安後,僖宗感念劉巨容忠貞,加其為中書令,也不用上班,劉巨容開心啊,客居蜀中修仙,自稱有仙法,西川節度使陳敬瑄聽說有這事,就派人去求修煉之術。

因為厭惡田令孜的緣故,劉巨容沒給,最後被田令孜以謀反罪名鴆殺。

當然,這是他歷史上的結局。

矮子裡面選將軍,考慮到他算個人才,李曄問道:“劉巨容現在何處?”

劉崇望答道:“原在都江堰青城山隱居,王建攻佔成都後四處招賢求才,又多次邀請劉巨容出山入仕,劉巨容不願與賊為伍,遂移居嘉州峨眉縣,目前客居峨眉山報國寺。”

“報國寺……”

李曄前世旅遊峨眉山時去過報國寺,被廟裡的禿驢坑了香火錢。

話說回來,雖然劉巨容是修仙黨,雖然他在襄陽打了大敗仗,但情有可原,時敵眾我寡,外無援軍,對手又是秦宗權和趙德諲,劉巨容也沒有投降,而是選擇血戰到底,直到襄陽陷落才率軍突圍,脫困後也沒有選擇畏罪流竄,而是回到成都面聖交差。

沉思少許,李曄點頭道:“劉巨容可用,立即派人去峨眉山傳旨。”

第五項安排,詔令鎮南節度使杜弘徽和威遠節度使陳徹做好準備,待討賊制書下達,二軍立即北上參戰,這是李曄之前在川東南設立的兩鎮,目的也是為收復二川做準備。

草案審定完畢後,李曄下令各部衙院司官員返回衙署辦公,各知制誥及翰林待詔按照劉崇望總結報告內容分別草詔撰旨,三位宰相留下商榷人事安排和錢糧軍馬排程。

飯點到來後,李曄讓宰相們留宮吃飯,君臣四人邊吃邊聊,完了又補充了一些細節,所有事全部定下來後,宰相們紛紛告辭回家,李曄也沒去長安殿,直接回了含元殿。

次日,即定初元年八月十六,御馬監掌印太監高克禮與掌刑太監顧弘文奏稱,御馬監四大營集訓結束,明日將按制舉行成軍典禮,請求天子駕臨玄武門視察四營將士風貌。

看完高克禮和顧弘文的狀文,李曄還是比較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