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朱全忠,也就是後來製造白馬驛之變的朱溫。

先前是個反賊,中和二年降朝,後因與李克用聯合鎮壓黃巢有功,被馬球君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第二年又升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這狗賊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天覆元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中央,又以武力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遷都途中在白馬驛屠盡李姓宗室諸王公主,朝廷中央官員盡數被殺,至此唐廷才算是真正的土崩瓦解,不久後,昭宗也被他幹掉了。

對於這個大仇人,李曄高度重視。

聽皇帝問起朱全忠,劉崇望略一思索道:“此人二三之徒,鎮黃巢有功,先帝賜其為宣武軍節度使,如今倒是挺安分的,不過不可不防。”

略一沉吟後,李曄道:“李克用不可圖,朱全忠無反跡,朕當治理宮闈。”

自穆宗以來八個皇帝,包括李曄在內,有七個是被宦官擁立的,文宗謀仇士良不成,反為其幽禁,憲宗、敬宗更是慘遭家奴殺害,大明宮的閹人關係李曄的性命。

宦黨不能不除,楊復恭雖然無罪,但也不能留在長安。

想要辦成大事,就必須先將大明宮完全掌握在手裡,長安控制了,就能著手整頓軍馬,那時就有了收復京畿、關內、西川諸道的機會,至於關東諸鎮,非十年之功不足謀也。

聽到李曄治理宮闈這句話的暗示,劉崇望當即道:““方鎮之禍綿延百年,當徐徐圖之,當此之時,長安京畿關內對陛下才是首要之急。”

劉季述早已識相的離去,聽到劉崇望這話,李曄見四下無人,就說道:“今朕受制於家奴,有凌雲壯志卻無法施展,欲成王霸大業,當逐楊復恭出朝,愛卿可有良策?”

劉崇望道:“復恭為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田令孜被先帝逐走後,又為神策軍中尉,手握數萬神策軍,總攬軍國大事,不可不除,良策沒有,臣倒是有一拙見。”

李曄大喜,不動聲色道:“還請教朕。”

劉崇望道:“復恭廣收義子,有外宅郎君數百人,都是他的義子,不如從這裡下手。”

這與李曄的想法不謀而合,分化楊復恭集團是李曄的既定方針。

李曄對照記憶中的楊守立,問劉崇望道:“神策軍有一人,名為胡守立,與復恭一向交好,朕聽說復恭還有收其為義子的想法,不知此事屬實否?””

“胡守立?”

劉崇望眉頭一皺,沉吟稍許道:“臣倒是識得此人,不過已經拜覆恭為義父隨之姓楊了。”

在李曄的詢問下,劉崇望將胡守立的平生故事娓娓道來。

原來楊守立是個趨炎附勢之徒,中和年田令孜掌權時,極力向田氏示好,拜了田令孜當祖父,僖宗驅逐田令孜後,胡守立又向僖宗效忠,並親自帶兵捉拿田氏黨羽。

楊復恭掌權後,胡守立又拜其為義父,隨之改名為楊守立,對楊復恭很是遵從。

只是一聽,李曄便斷定楊守立是三姓家奴,於是對劉崇望說:“朕觀此人左右逢源,若是許以重利名譽,定能使其投效,愛卿可知這人喜歡什麼?”

劉崇望為官多年,長安城的稍微有點名聲的人都是門兒清,想了一會兒就回道:“此人權慾薰心,貪圖榮華功名,現居天威軍使,多次向復恭討要官職,楊復恭忌憚他反叛,沒有同意,陛下若是授其官職,倒是能讓其感恩,不過又恐為復恭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