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飛兩口子告別後,江宇來到了行臺農機廠,在陸勝勇的陪同下對邢臺農機廠是進行了一番視察。

威來農機現在有兩個分廠:行臺農機和隧樺農機。

邢臺農機現在的生產規模和威來基本相同,也是年產七萬輛的生產線。

隧樺農機相對來說產能就小了一點,有五萬輛的年產量。

一年這三個廠能拿出近二十萬輛的產品,實現利潤三億多元。

“江總!我們是不是也該上一條大馬力的生產線了?廠房我們都準備好了。”

在得知威來農機已經出現28馬力的自卸三輪車車後,陸勝勇也認為行臺廠也該上點新花樣了。

“你們現在生產的最大馬力是多大的?”

“才22馬力,農民們嫌馬力小。”

“22馬力農機基本就夠用了,他們要那麼大三輪車幹什麼?”

“跑運輸呀!跑運輸不得越大越好嗎?”

在汽車價格昂貴而且產品供不應求的環境下,三輪子四輪子確實成為一些地區的主要運輸工具。

輕便靈活,而且速度也不慢。

“如果市場有需要,可以!等讓威來農機給你們打造一條生產線。”

“江總!其實三輪車這個東西有點不上檔次,要是有四個輪子的就好了。”

陸勝勇這貨有點兒得隴望蜀,這還開啟四輪農用車的主意了。

“你想生產風菱?”

“有那麼點兒想法。”

“不是說不讓你們生產,但是你們這裡條件不成熟,底盤都得從遼省運過來,路途太遙遠,運費上就是很大一筆付出,不划算。”

“那你不會在我們這邊建一個底盤廠,我們冀省可是有很多造車廠,就我們行臺就有三個整車廠,而且現在都不景氣,你買一個不就完了。”

陸勝勇這麼一說,江宇記憶深處就泛起了滔天的波濤。

對呀!行臺也曾經有汽車城一說,九零年的時候,這裡還舉辦過汽車零部件展銷會。

當時行臺新華路兩側的展銷攤位綿延數公里,從汽車站一直排到了HD路口。

行臺有三大汽車整車廠:紅星、長征和114汽車廠。

這三個廠還有一些淵源。

紅星廠和長征廠的的前身都來自京城。

一個是天河汽車修造廠,一個是新都暖氣機械廠。

六九年天河汽車修造廠和新都暖氣機械廠搬遷到行臺,天河改名為冀省紅星汽車製造廠,新都改名為長征汽車製造廠。

隸屬於冀省機械工業局。

而114廠的前身就有點不上臺面了。

它原本是留村的勞改隊,六十年代初成立的留村農場,主要從事農業生,歸行臺公安處領導。

紅星汽車廠搬遷到行臺的時候,其中一部分強制勞動人員,則劃歸到勞改隊。

這些人也是有技術的,人盡其才也就成立了汽車改裝廠,也就是114汽車廠。

114成立汽車改裝廠的年份是70年代初,直到其實年代末期,它們從勞改隊劃出獨立,到八零年劃歸行臺地區機械局,更名為冀省行臺汽車廠。

這就是這三個企業的前世今生。

114廠早年從事汽車修理與專用汽車變形車的改裝生產,使用過行臺、仙達冀行等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