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輝接手以後,在陸勝勇的配合下,對金牛廠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人員上的變動,能者上,庸者下。

宋長輝透過走訪企業員工,詳細瞭解了廠裡的情況後,把一些佔著位置不幹活的人全部劃去了一線,重新在各崗位上啟用了合適的人。

這是行政方面的,在生產上,他帶來了威來現在生產的威來一型三輪車的全套技術,進行產品升級。

金牛原本就是生產農用三輪車的,有基礎在,再生產三輪車並不難,但難在原來金牛廠生產三輪車基本都是手工生產線,產能底下。

以手工生產線生產,一年能生產個六七千輛車就不錯了。

這怎麼能行?

宋長輝向總廠打報告,把那條改良製造出的生產線調來了行臺。

這套生產線就是完全威來農機自己用的生產線的改良版。

宋長輝在威來就是負責這條生產線管理的,透過一年多的摸索,他和魏俊生已經發現了這套生產線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於是他和魏俊生,羅先來就重新設計改良製造了一條新生產線,這條新線是準備擴大生產時用的。

沒想到便宜行臺了。

這條改良過的生產線,已經是一條綜合效能非常高的生產線了,集底盤安裝,大架子安裝,駕駛室安裝和噴漆等諸多環節於一體,比原來的生產線縮短了流程,加快了速度。

在人員減少八個人的情況下,產能反而比原來多了一萬多輛。

這套流水線是八月八號抵達行臺,經過半個多月的安裝除錯,於八月二十五號開始試車生產。

這個時候,江宇則早已回到了東河。

他回到東河的時候是八月三號,首先到二服過問了一下亞運會火炬傳遞的服裝。

谷鳳英告訴他,用於火炬傳遞的服裝早就送到京城去了。

不但火炬的傳遞服裝都送過去了,就是華國體育代表團這個比賽服訓練服也中全部的送去了京城。

這樣江宇就放心了。

亞運會的臨近,京城和央視媒體的亞運報道已經越來越多,威來公司的紀錄片也開始在央視播出。

這個紀錄片的播放,全國人民還第一次系統的瞭解了這個公司。

同時也知道了這個公司都生產了什麼產品。

廣告帶來的好處是,威來企業的所有產品銷量開始暴漲,幾乎達到了往年同期水平的兩倍以上。

雖然這些企業提前都做了一些擴產措施,但在這股洶湧的消費大潮之下,產能依然捉襟見肘。

你說服裝鞋帽燈泡電源開關插排銷量暴漲也就算了。

畢竟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但是三輪車跟著湊熱鬧算是怎麼回事兒?

這玩意兒可不是生活必需品,起碼對城市裡的人來說,除了少數需求,大多數人沒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