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個人的武技和軍隊需要的那種群體配合的作戰是兩回事。

另一方面,明代武將來源主要是世襲和武舉。

世襲不必說了,武舉考策論,就足以讓大部分民間高手卻步。

即便錦衣衛之類,名義上承擔皇帝護衛保鏢職責,情形也差不多。

歷史實際中的錦衣衛卻並非如後世影視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充斥著武技高手。

錦衣衛的中高階職位許多是世襲。

或者作為對有功的文臣武將的獎勵,給予其後代或親屬的榮譽性恩蔭。

甚至一些外戚也因為后妃的關係被賜予錦衣衛指揮使,錦衣衛同知之類的頭銜。

這導致錦衣衛裡有不少人其實是紈絝子弟,其格鬥能力,可能連普通小兵甚至衙役都不如。

明英宗正統末,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能被一擁而上,毫無秩序的文官亂拳打死,也可想而知其格鬥能力是多麼差了。

如果有點武技和格鬥能力,即便真的雙拳難敵四手,也大可以掙脫逃走。

長時間來明代民間高手和朝廷之間彷彿隔絕,彼此不相關。

朝廷不理會民間這個群體。民間的武術技擊高手也很少能出任朝廷的兵將官職。

只有嘉靖時期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三個文武雙全的天才人物,才略微打破了這兩者之間的障壁。

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

閻應元現在要找的就是北直隸和相鄰省份的武術高手,年齡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

閻應元當然知道個人格鬥的武技和軍隊群體作戰需要的技藝並不完全相同。

正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的那樣。

“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

“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

“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無敵;未有臨陣用盡平日十分本事,而能從容活潑者也。”

但這並不意味著個人武技和軍隊作戰配合之間存在本質性的衝突。

恰恰相反,從小學習武技,武藝高強者,能更快掌握軍隊群體作戰需要的簡單刺殺和格擋技能。

武術高手通常也是動作記憶能力更強,頭腦更靈活,眼力更犀利,反應更敏捷,身法更輕捷。

這些特點不僅讓他們個人格鬥能力更強,同樣可以讓他們在經過訓練後,更快的掌握群體作戰時候的動作要領,配合技巧。

具備更快根據旗令變換陣列,以及不同形勢採取不同作戰姿勢的能力。

同樣一槍刺去,他們的一槍能比普通小兵更準確有力刺中敵人要害。

同樣一刀砍去,他們的一刀能費力更少,卻對敵人殺傷更大。

普通士兵一般能有一兩年時間專門訓練動作技能,就已經算不錯了。

技擊高手們卻大多是從幼童時期,就在父輩的督促下,嚴格訓練。

從小練腿力,練臂力,練眼法,練手法。練各種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