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率軍繞路,直接包抄豬耳山南邊通向瀋陽方向的通路。

他剛領兵到達豬耳山南側,卻正好碰上建韃殘軍出來。

便下令射箭放銃。然後又喊話要韃軍投降。

其實這時東江軍還並未真正把豬耳山包圍。

不過韃軍士兵此時如同驚弓之鳥,一聽說已被包圍,不敢繼續往外衝。

黃臺吉心知,若是此時不突圍,等東江從容合圍, 聚集調動來的兵力只會越來越多,那時就當真是死路一條。

當即下令,命韃軍拼死也要向外衝去。

四萬多韃軍在驅策之下,只得重鼓鬥志,向外衝殺而去。

他們如同行將困斃的惡獸,知道末日將近, 爆發出最後的兇殘和瘋狂。

這些韃兵大多參與過歷次對遼人的屠殺, 手上無不血債累累,知道一旦後金敗亡, 他們的罪行必定會被倖存的遼民清算。

眼下他們死戰或者還可以寄希望於出現奇蹟,或者有反轉可能。

若投降,即便毛文龍說給他們生路,他們自己也不信那些經歷過他們屠刀的東江難民和士兵真能放過他們。

所以這番衝殺,固然是建韃頭目的催促,但其實也是他們自己主動的選擇。

與其落到東江軍手中,罪行被清算而死,不如在戰場上直接被打死更痛快。

他們冒著箭雨和銃炮射擊,在付出不小的傷亡代價,衝到東江軍跟前,就要肉搏近戰之時。東江軍卻在毛文龍指揮下,向兩側閃開,讓出中間通路。

這大出韃兵的意料。

不過有逃生之路,他們自然也不會願意為死而死。

所以也不繼續向兩側的東江軍攻擊,而是從這通路,徑直向外衝去, 逃出去再說。

黃臺吉和眾建韃頭目明知這是毛文龍故意如此,但有逃生通道,總比被堵死在豬耳山中要強。

夾在韃兵大隊中間,向外逃出。

毛文龍眼見包括黃臺吉在內的建韃頭子已經逃出東江軍包圍,還剩下最後五千壓尾的韃兵,也要往外逃。

一聲令下,又把原先讓出的缺口合上,就這五千韃兵給截住了。、

這五千韃兵原本也有死戰決心,但眼見前面韃軍主力,包括汗和眾貝勒都已逃出,只留下他們。

頓時一片慌亂沮喪。

若是和剛才一樣,有四萬兵力,他們在其中和東江軍苦戰,還可以抱著縱使被殲,也能給東江軍造成不小傷亡的狠勁。

可現在只剩下他們這五千人,面對毛文龍所率領的近五萬兵,那無論他們再怎麼拼命,也必然是被東江軍輕鬆消滅。

剛才拼殺,至少還有一點希望。而現在拼殺則註定改變不了結果。

這種無法抑制的沮喪和失落,大大削弱了他們的鬥志。

剛才要拼命突圍的狂熱退潮,這些韃兵似乎覺得就這麼直接被殺還省些力氣,有些人甚至直接丟下了刀槍。

縱使還有一些死硬到底的韃兵, 兀自要困獸猶鬥,也獨木難支,很快就被東江士兵解決。

就這樣,毛文龍用最小的代價就解決這五千多韃兵。

易承惠、陳繼盛原先對毛文龍的安排還有些疑惑,覺得既然已經把包括黃臺吉在內的建韃頭目都堵在這裡,為何還要輕鬆放過。

現在卻有些明白他的用意。

剛才若是死戰硬堵,縱然能成功,也必定是一場慘烈無比的戰鬥。

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這是建虜最後的生死之戰。

但讓出一條逃生之路,無形中就是把韃軍原本熾烈鼓脹的戰意,給刺了一個洩氣的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