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重啟大明寶鈔的設想(第1/3頁)
章節報錯
董應舉對皇帝的吃驚似乎並不意外。
他胸有成竹地說道:
“陛下,臣上次面聖後,聽了聖上教誨,本來也認為確實可以大幅度增加田賦,以此增加朝廷掌握的糧食數量。但臣在拜訪了稅課提舉司總提舉茅止生之後,得知如今商稅可能達到規模,臣就改變主意了。”
止生是茅元儀的字,董應舉任職戶部尚書後,去和掌管全國稅課徵收的機構負責人茅元儀會談,也是分內應有之事。
朱由檢道:“這是為何?”
董應舉說道:
“如今工商稅課若是能如數徵收,一年可達一億兩千萬之多,臣以為如此鉅額收入,已足夠遼東征戰和其他雜項支出之用。與其再徵田賦,不如全免,反更利於國家。”
朱由檢皺眉,心想國家收入多多益善,豈有嫌多的道理。更何況若是國家完全不掌握糧食,只靠用銀子去買,不說中間差價會被商人賺去,也難保不出現在緊急情況時,用銀子買不到足夠糧食。
董應舉抬頭看見朱由檢表情,似乎猜到皇帝在想什麼。
說道:“陛下,不收田賦,也可讓田主運糧。可效仿開中法,輸糧於官倉,可由官府發給引票。引票上註明金錢數額,以此引票可至當地課稅提舉司。等課稅提舉司徵得足夠水銀,再兌換相應份額銀兩。或者也可規定持有引票經商,可免除相應份額稅款。如此田主輸糧於官府,不是負擔,而是獲利,自然樂於為之。若是小戶人家,缺乏勞力輸運糧食,則也可自己賣於上門收購之糧商,再有商人集中輸運給官府。”
朱由檢沉吟不語。
董應舉見朱由檢猶豫,便加緊勸說道:
“陛下,治國當寬嚴相濟,若一味嚴苛,其勢也難以持久。商稅徵收既有如此之多,若再嚴徵農稅,則自農夫至於商人,未免都怨聲載道。雖可以暫時狀態壓制不滿,難保一些地方不發生事變,奸人煽風點火,就中取亂。”
“臣以為,若是田主免稅,則農夫必定感激陛下恩德,成為新政的支持者。商人縱然不滿,也無可奈何。且鄉里農夫也可因此監察本地商人情形,主動幫助稅課提舉司舉報打擊工商從業之人偷稅漏稅情況。則商稅徵收又多一大助力。”
朱由檢聽到可以促進其他稅課徵收,倒是覺得這點還不錯。
董應舉見皇帝神色有些緩和,便繼續道:
“還有,陛下也說往後類似陝北這等大旱只怕會頻繁發生,京畿之地自去年至今也處於乾旱之中。越是如此大災頻仍,則越需鼓勵百姓種田。不收田賦,便可以起到大作用。自世廟以來,民間去農歸商者越來越多。尤以北方為甚。不收田賦,也正可扭轉趨勢。”
朱由檢道:“只怕矯枉過正,農重商輕,也未必好。若是人都種田,無人經商,又成弊病。”
董應舉道:“種田即便無賦無稅,也苦累得很,總有人不願困守一地種田,而樂意頂風冒險,奔走江湖,經商謀利。”
朱由檢道:“若是全免田賦,願意種田之人固然更多,然而耕地之數卻不能大增,地少人多,衝突必多。這也不可不慮。”
董應舉道:“若地少人多,則即便全免田賦,種田收益也必然不斷下降。願意種田之人自然也會減少,轉而從事其他營生。臣生長福建,這閩地向來便是地少人多,鄉民無地可種,自然經商挖礦出海無所不為。陛下何必過慮於此。”
朱由檢:“官府以引票換取糧食,此法初行或者有效。時間稍長,難保不弊端叢生。這引票若是造假,真假難辨,反而變亂稅法。”
董應舉道:
“陛下此言差矣。如今民間富商所設錢莊,會票通行無礙。都無懼偽造假冒之事。製作得當,便能防偽。縱有奸徒作偽,以嚴法處之,也不足為患。
朱由檢道:“既然如此,索性恢復大明寶鈔。也不用什麼引票,就直接以寶鈔購買民間糧食,”
董應舉點頭:“陛下這麼說,倒也確實可以。只是寶鈔若發行無度,便易貶值。還需規定寶鈔必定能以一定面額兌換白銀才是。”
朱由檢點頭道:“正好如今商稅徵收,必定會使得大量白銀匯聚於官府。若無鈔法輔助,則民間白銀越來越緊缺。可在各地設立官辦錢莊。存取白銀,也可便於百姓就近用寶鈔兌換白銀。如此寶鈔也不至重蹈貶成廢紙之覆轍。”
董應舉喜道:“如此說來,陛下是同意不收田賦了?”
朱由檢搖頭:“田賦還是要收,目前維持原額不變,災區之外不能隨意蠲免。只是可以先推行董先生說的這票引之法,在賦稅外,額外輸糧給官府者,可以獲取相應票引,憑此票引可從當地課稅提舉司領取銀錢。”
他心想自己不能被董應舉幾句話就說得迷糊了。
這稅收從來是減免容易,要想增加上去就難比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