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對糧食問題的初步估計(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由檢說道:
“不知宋先生可曾想過這元氣之塵和你前面說的空氣中吸引火質的’水神’有什麼關係?”
宋應星一愣,搖搖頭道:“這倒是沒有?”
薄珏卻道:
“陛下這個問題好,長庚兄可以做一個實驗,將一活物放入一個密封器皿中。等活物死去,則想必此密封容器中的元氣之塵已經耗盡,然後將一個燃燒之蠟燭放入容器內。看著蠟燭能否在容器內燃燒。若是能夠燃燒,則說明氣中之塵和水神無關,若是不能燃燒,則說明氣中之塵和水神有關。”
朱由檢點點頭道:“也可以反過來,先在一個密封器皿中燃燒火燭,等到熄滅之後,再放入活物,看是否能呼吸生存。”
宋應星苦笑道:“這實驗只怕難做。既然這器皿是密封,那如何能在活物死去之後,再把燃燭放入?若是臨時開啟,那就不再是密封了。
薄珏說道:“這也不難,可以在器盒中設小隔間,先把活物放在器盒中,燃燒之燭放在隔間中,起先隔間與主器用隔板封住,通向外邊視窗開啟。然後把主器密封,等主器中活物憋悶而死,在把有火燭的隔間向外視窗封閉,等火焰不斷趨於微弱,將熄未熄之時,把隔間和主器之間的隔板開啟。然後看著火燭是否熄滅”
“反過來實驗,也可如此,不過等主器中火燭熄滅後,將一小鼠放在隔間中,可先灌滿水。
小鼠被水浸沒一剎那,尚不至於死,然後將隔板開啟,小鼠自然就進入主器中,觀察其是否會立刻悶死?”
薄珏把自己臨時設計的實驗方案說了出來,宋應星不由得不讚嘆道:“子珏真是巧思,如此果然是可行。”
薄珏說道:“不過這實驗器皿最好是透明玻璃做成,如此方能便於觀察。”
宋應星點頭:“那是最好。”
朱由檢笑道:“那就要請薄先生在玻璃製作上再多下些功夫,不但能做透光玻璃鏡,也能做各類形狀的器皿。”
薄珏道:“陛下放心,這玻璃器皿比玻璃鏡應當更容易製作。”
朱由檢又說道:
“宋先生在《氣論》的氣聲部分提到,聲音乃氣動而成,類似於水波,可否說人所聽到聲音,其實就是氣波?”
他這個問題是基於宋應星在《氣論》中的一段話:
“物之衝氣也,如其激水然。氣與水,同一易動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而猶未歇。其蕩氣也亦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
這就是明確把聲波看成是類似於石頭激發水波一樣被物體震動引起的氣波。
宋應星道:“陛下說的不錯,人耳所聞之聲,便是空氣受激,震盪傳遞之氣波,只是水之波浪可見,而氣無形無色,便難以看見罷了。”
朱由檢說道:“氣波既是類同於水波,水波向前推進也需耗費時間,則氣波也是如此麼?”
宋應星眨了一下眼睛,說道:“理當如此,人在空谷之中大聲喊叫,片刻之後,能聽到回聲,想來就是氣波震盪,衝撞在山壁之上,又反射回來。由此可見這氣波傳遞也需時間。”
朱由檢說道:
“既然如此,先生可能測得這氣波傳遞之速?聲音有尖利與柔和種種區別,對應氣波情形,先生可否也能探究清楚?”
宋應星苦笑,心想:皇帝要讓自己研究的東西真是不少。
自己在氣論中確實提出一些解釋自然現象的觀點,但都要研究清楚談何容易。
一旁的薄珏忽然道:“長庚兄,以愚弟之見,這聲音只怕並非單只是氣波?”
宋應星哦了一聲,眼中光芒閃爍,看向薄珏:“那子珏的意思是……”
薄珏搖頭晃腦道:‘愚弟以為萬物震動之波,都可為聲。最顯然者,潛泳之人把頭盡數沒入水下,也能聽到聲響,此時這聲音顯然並非氣波。再或者將耳朵貼於木頭之上,敲擊木頭,也能聽到聲音。長庚兄要把聲音探究明白,不如先從最簡單的物體震動研究起。”
宋應星默默點頭,薄珏的說法確實開啟了他的思路。
朱由檢也覺得薄珏的補充很不錯,又加了一點提示:
“這最簡單的繩子擺動也可傳出波形,宋先生和薄先生不妨從這最簡單的波形開始探究一下這繩波形狀大小和傳速之間的關係。”
宋應星恭敬領命。
朱由檢覺得和兩人就一些科學問題,討論得也夠了。
這物質守恆原理和燃素說、氧化說能開展下去,就開啟化學發展的一片新天地。
機械波的研究也能開闢物理學的新天地。
此外還有光學玻璃的應用,又可刺鐳射學的發展,望遠鏡刺激天文學,天體力學,顯微鏡刺激生物學的發展。
這都是能以點帶面。
目前還需要循序漸進,光是這些課題能突破下去,就有很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