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三個將領中,毛文龍指定沈世魁為主帥,曲承恩、易承惠為輔。

沈世魁知道要攻瀋陽這樣的大城並不容易。

瀋陽城是洪武二十一年由瀋陽中衛指揮使閔忠督率修築,周長九里三十步(約四千五百多米),高兩丈五尺(八米不到)。

外設兩重護城河,各闊三丈,約合九米多;深八尺,約合二點五米。

四個城門分別為東面永寧門,南面保安門,北面安定門,西面永昌門。

嘉靖時期將北面的安定門改名為鎮邊門。

黃臺吉繼承老奴之位後,又大興土木增修瀋陽城牆,將城牆加高加厚,並增修垛口、明樓、角樓,此外計劃把原先的四個城門,改為八個城門,城門外還各自修建甕城和月城防護,同時加闊護城河寬度。

這個改修計劃,工程相當浩大,預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全部完工。

目前僅僅實現了把城牆加高加厚,還有東面城門改造完畢。

原先的永寧門被堵上,左右兩邊增加了兩個門,靠南邊的叫做“內治門”,靠北邊的叫做“撫近門”。這兩個門都在外圍加修了甕城和月城兩重防護。

甕城門洞上方修有箭樓。月城門洞上是閘樓。

至於瀋陽城牆高度,如今被加高為三丈五尺,將近十一米高。城牆厚度一丈八尺,約合五點六米。

女牆為七尺五寸,約合二點三米。

有垛口六百五十一個,明樓八座,角樓四座。

可以說後金韃子在人力物力並不算太充裕的情況下,對增修瀋陽城下很大的功夫。

確實是把瀋陽當成京城來經營的。

攻這樣的城就需要大量攻城器械,火炮、弓箭。

六萬東江軍潛入時為行軍隱蔽,所帶輜重不多。

不過好在瀋陽周邊屯堡田莊還是能搜刮到不少東西。

還找到了許多工匠。

這些工匠慣會做建虜防護步兵用的楯車,也會做攻城用的尖頭木驢、木牛、木幔、雲梯,甚至還會做讓步兵渡過護城河的摺疊壕橋。

這楯車也叫盾牌車,前面豎起一塊大木板,包裹牛皮、鐵皮,“小磚石擊而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

後金步兵往往用楯車做掩護,抵擋住弓箭、鳥銃、石塊的攻擊向前推進。

後金不但用楯車作為攻城時掩護攻城兵的器械,而且在兩軍對戰時,面對明軍的火器部隊,也往往使用楯車來抵擋火器攻擊。

尖頭木驢則是裝有兩輪的車,上面橫著一根大木頭,長一丈五尺,高八尺,生牛皮包裹,可以掩蔽十人逼近城下,挖地道拆城牆都可。

木牛則是用堅實厚重的木板做成木屋,包裹厚牛皮,下面有四個輪子,裡面藏人,同樣是掩護攻城者。

這倒不是遼地工匠本來擅長做這些東西。

而是自從建虜佔據遼東後,關寧的明軍不敢打野戰,主要就是靠守城。

而後金最需要的就是攻城。

建虜屠殺大量平民,毫不手軟,唯獨對工匠網開一面。

而留下的工匠裡,除了要求做兵器,就是要求做攻城器械。

所以瀋陽城外的工匠基本都擅長做攻城器械,做兵器,這是他們賴以活命的根本。

若是做的不好,還隨時可能被建虜認為是東江奸細而殺頭。

建虜把瀋陽當成巢穴後,城內都住滿了建虜貴族和八旗官兵。

除了一些漢人奴僕和少數被韃子賞識的漢奸之外,大部分原本住在瀋陽的漢人不是被殺,就是被驅趕到城外。

而工匠基本都是漢人,所以也大多在瀋陽城外居住。

而現在建虜因為主力征朝,兵力空虛,只敢龜縮守城。

瀋陽城外就成了東江兵的天下,可以任意搜刮。

那些漢人工匠們自然也都被東江兵蒐羅起來。

他們和東江軍中原有的工匠士兵一起,利用現成的材料在兩天的時間裡趕製出兩百多輛楯車,加上搜刮到已有的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