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酒課提舉司(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是明末顧炎武的估算。
而現代歷史學家的估算,有認為明代生員總數在六十萬以上。
童生數量自然更多,全國童生數量可能超過六百萬以上。
這五十多萬的秀才,和六百萬的童生,是一個龐大的有文化的人力資源庫。
如果能充分運用好這筆人力資源,調動起這筆人力資源的積極性,許多事情都容易辦。
徵收酒稅,乃至以後增加出來其他各項稅收,自然也不例外。
這比起萬曆時期用太監招募各地無賴和遊手棍徒,徵收礦稅,無組織無紀律,效率要高得多。
徵收酒稅中,表現優秀的生員可以升為舉人,童生可以升為生員。
這足以讓生員和童生搶破頭來爭取這個差事。
要知道無論童生考中生員,還是生員考中舉人的錄取率都是極低的。
童生考秀才,要經過三道關卡。
第一關是縣試,錄取率大概為十分之一。
第二關是府試,錄取率更低,姑且算十五分之一
第三關是提學官主持的院試,錄取率是百分之五十。
只有闖過這三關,一個童生才可能成為秀才,也稱作生員
秀才雖然是科舉功名最低的一階,但已經是過五關斬六將而來。
合計起來,明代童生成為秀才,一輪下來,三關考試,錄取率在三百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
有的人可能考到頭髮花白,都考不中秀才,被稱作老童生。
正因為此,秀才已可算是地方上的文化精英。
而秀才到舉人,還要經過科試和鄉試兩關。
透過科試的,被稱為科舉生員,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有人曾按明末生員五十萬的數字估算,生員到舉人的錄取率只有千分之兩點四。
當然這些都是以一輪考試而言。
秀才和舉人的總數則都是多年考試累積下來的。
但無論如何,對大部分想進入仕途的讀書人而言。
有機會從童生直接跳級成秀才,從秀才跳級成舉人,這個誘惑都是相當巨大的。
即便最後無法考中進士。
光是秀才和舉人的身份,在地方上就享有各方面的福利,地位尊貴許多。
朱由檢在加上這條後,擔心內閣和給事中會封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