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七千冊西歐書籍(第1/2頁)
章節報錯
“朕聽說前幾年西洋人金尼閣返回歐羅巴,募集了七千冊西洋書籍,陸續運到我大明,現在就在京城的西人教堂藏書館內,是也不是?”
朱由檢說到此事時,兩眼發光,似乎一個餓了三天,飢腸轆轆的漢子看到一桌豐盛的雞鴨魚肉一般。
據他所知,這七千冊書籍了包含了大量和天文歷算,自然科學,機械設計有關的知識。
有開普勒的著作《宇宙的神秘》、《天文光學》、《折光學》、《哥白尼天文學概要》、《魯道夫星表》,有伽利略的《比例規》,甚至還有哥白尼本人的《天體執行論》。
其中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還直接介紹了極為重要的開普勒三定律。
這絕對是一個知識寶庫。
徐光啟聽到皇帝問話,卻是一愣,想不到皇帝連這都知道了。
但隨即想到金尼閣返回歐羅巴,募集了七千冊書籍,運回大明的事情,其實不少同道中人都已經寫書、寫文章宣揚過。
比如餘藏的《辯學抄本》,楊廷筠的《代疑編》、李之藻的《序職方外紀》、王徵的《奇器圖說序》、李祖白《天學傳概》等等。
只要看過其中之一,也就自然知道此事。
不過這也說明皇帝確實關注西學。
想到皇帝竟然也是西學愛好者,要是能組織力量把這七千冊書籍都翻譯出來,那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大工程,徐光啟的心情有些激動。
“陛下說的不錯。”徐光啟剋制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儘量平和地說道。
“那這七千冊西洋書,翻譯出了多少?”朱由檢問道。
“眼下有前順天府推官王徵和西洋陪臣鄧玉函合譯的《遠西奇器圖說》一書,去年出版刊行,是介紹各種西洋機械,此書也是採掇多部西洋書籍內容而成。
“此外還有李之藻和傅泛際合譯的《名理探》、《寰有詮》、湯若望的《遠鏡說》、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徐光啟介紹道。
“就只有這幾本?”朱由檢眉頭皺了起來。
“啟稟陛下,十年前金尼閣從歐羅巴返回大明時,這七千冊書先儲存在粵東香山澳葡人聚集之地,後來才陸續轉運至京城。
“所以這七千冊書彙集京城,為時未久。加之兼通華語和西洋文字的,目下也只有寥寥數人。”徐光啟耐心解釋道。
他說到這裡,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才又接著繼續說道。
“不過七千冊之外,之前翻譯的,也已不少。
“利瑪竇翻譯的《乾坤體義》,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圓容較義》,合作的《坤輿萬國全圖》;
“陽瑪諾的《天問略》、熊三拔的《表度說》;
“臣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臣與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
“王徵和金尼閣合著的《西儒耳目資》等等”
朱由檢點點頭,眼中精光閃爍道:
“這些還不夠,朕聽說先生們和西人合譯的西洋書,大多是這些西洋人解釋含義,而後卿等確定譯文。須是有我大明人精通他們文字,才好。”
“陛下說的是,臣也覺得如此非長久之計。朝廷原本設有四夷館,專門培養翻譯夷文的人才。這四夷館裡只設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百、暹羅十館。卻無歐羅巴館。”
朱由檢知道眼下歐洲通用文字乃是拉丁文,來大明的傳教士,無論來於歐洲哪國,使用的都是拉丁文。
當時歐洲的文獻,也都是用拉丁文寫成。要大規模翻譯西方著作,培養拉丁文人才,是必須的。
“徐先生,這事情你可儘快上奏疏,提請在四夷館中增設歐羅巴館,招募聰明子弟學習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