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人出來這麼一說,眾官紛紛點頭。

內閣次輔劉鴻訓見狀,趁熱打鐵:

“陛下,毛文龍此人真偽難辨。陛下給東江軍餉維持現狀也就罷了。再增餉至四百萬,此事萬萬不可行。”

朱由簡苦笑。

這幫文官偏見深入骨髓,和他們說也是說不通了。

自己總不能說看過滿文老檔在內的資料。

在這朝堂上辯論,即便說得口乾舌燥,也往往是徒勞。

等自己把錦衣衛整訓一番,那時候自己可不會像今天這麼窩囊了。

現在只得退一步。

朱由簡冷冷道:

“即便東江軍餉不增加,那整頓薊鎮需要四百萬兩,又從哪裡出?”

官員們聽見皇帝的口氣已經讓步了,總算安靜了些。

也都覺得,後金未滅,再增加四百萬的支出,確實是遲早的事情。

這回沒幾個人反對。

大部分人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戶部尚書畢自嚴。

他是遼東巡撫畢自肅的兄長,畢自肅前幾天才上疏告急,催著補發寧遠軍餉。

畢自嚴自然也深知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在眾人目光注視下,硬著頭皮,站了出來。

說道:

“陛下,臣想過如何為朝廷增收。思來想去,苦無善策。

“若效仿皇祖時開礦,擾亂地方,得不償失。

至於增加各處關卡的商稅,也是萬萬不可,若商人貧困,則貨物不流通,百姓遭殃。

“為今之計,只有還是加派田稅。每畝再多徵八九厘”

對畢自嚴這番言論,各官反應不一。

有的點頭稱是,有的則還是擺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顯然是認為即便增收田稅,都是不可接受。

朱由簡冷笑。

按現在朝廷文官的思路走下去,即便大明不亡於後金,也遲早亡在其他事變上。

偌大一個國家,增加一點收入,都這麼吃力,怎麼可能不亡!

他一揮手,說道:

“爾等也不必為難了。朕聽說江南富戶頗多。不如讓這些富戶都申報財產,朝廷徵收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

“若是哪個富戶敢隱匿財產,被告發後,全家財產抄沒,告發者可得一半。如此不愁軍餉不足,也不增加小民負擔。爾等看如何?”

在歷史上,類似的建議是在崇禎九年,由武生李璡提出的。

結果當時內閣大學士錢士升,痛恨不已,堅持要把李璡下獄問罪。

聲稱如果不把李璡從重****南腹心之地人心搖動,大有可能因此造反。

崇禎無奈,只得把李璡下獄。

至於實行李璡的提議,當然就更無從談起。

現在朱由簡索性把這個提議直接丟擲來,看看眾官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