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提出搜刮江南富戶的主意(第1/3頁)
章節報錯
鄭士毅恭敬答道:
“先帝時,也從無對閣老用刑。便是閹黨對東林痛恨至極,閣老葉向高、還有韓閣老也都是自己請辭致仕。”
朱由簡在記憶裡檢索了一下,真的是如此。
自己還是犯了穿越者想當然的錯誤,下意識認為錦衣衛惟命是從,什麼命令都會執行。
他尷尬地乾咳了一聲。
既然強行下令行不通,只能走說服路線了。
“先生,朕昨天已經說過了,大軍駐守關外孤城,極為不智。你們為何還是冥頑不靈?”
韓爌不慌不忙說道:
“陛下昨天說的似乎有些道理,但畢竟只是基於一些虛無縹緲的假想,臣昨天回去之後,也和同僚商議,都認為東虜長途繞道,由薊鎮入關,此種可能性相當小。”
他頓了一下,看了看其他官員的反應。
大部分官員都紛紛點頭,露出贊同之色。
韓爌得到支援,信心更足了,繼續侃侃而談道:
“若是在天啟二年,關外本來沒有修城,那陛下所言,全力守衛薊鎮和山海關,自然不無道理。
“可如今朝廷已經耗費數百萬金錢修築寧遠、錦州城池。也召集百姓在關外墾田經商。
“若是一旦放棄,全部撤回關內,豈非前功盡棄?”
朱由簡冷哼了一聲,表示不以為然。
這就是混賬邏輯。
已經付出了很大代價,從來就不是繼續付出更大代價的理由。
過去在關外的投入,已經是巨大的浪費。
但如果不改弦易轍,繼續堅持投入下去,那會導致更巨大的損失。
許多情形下,必須壯士斷腕。
一種選擇是損失,另一種選擇是更巨大的損失。
那當然就應該選擇前者。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卻很少人能明白,更少人能堅決執行。
韓爌繼續說道
“況且建虜多半不敢涉險繞道。薊鎮喜峰口沿邊,是西夷朵顏諸部,我方可以用糧食茶葉與之貿易,加以籠絡……”
“好了!”韓爌還沒說完,朱由簡忍不住打斷他:
“你們就是把希望寄託在西韃身上?”
朱由簡心中的怒火在增加,他知道韓爌說的西夷部落,是清實錄裡說的蒙古喀喇沁部
歷史上袁崇煥就是把希望寄託在沿邊韃子部落上,明軍自己吃不飽,穿不暖,屢屢因為缺餉兵變。
袁崇煥一邊封鎖切斷給東江皮島的供應,餓死大量東江軍民;另一邊卻拼命送糧食給薊鎮長城外的喀喇沁,說是隻要不斷送糧食給這些部落,他們就能替明朝看守邊境。
而實則喀喇沁已經和後金勾結在一起。
僅僅一個月後,《清太宗實錄》八月份就清清楚楚寫著皇太極和喀喇沁結盟,對天宣誓。
袁崇煥還在做夢籠絡,還在送糧食給喀喇沁,就相當於送糧食給後金。
在崇禎皇帝屢次嚴令斥責之下,袁崇煥還我行我素、
袁崇煥真是凌遲處死都便宜了他。
不過,自己知道歷史的走向,這些大臣還懵懂無知。
只能耐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