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就在京城附近。

啟用他來整頓錦衣衛,或許可以會收到好效果。

朱由簡想到的人叫閻應元。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這句詩就是閻應元寫的。

沒錯,朱由簡要找的就是那個明亡後,率領江陰城中百姓,力抗十萬清軍圍攻八十日的典史閻應元。

那個城破後,還帶領百人,馳突巷戰,殺傷清軍以千計,最後力盡被俘,罵不絕口而死的閻應元。

江陰被清軍圍困之初,閻應元本來不在城中。

他是江陰城裡計程車人百姓派人縋城夜出,去城外請來的。

閻應元明知江陰城已是死地,卻依舊答應了這個請求。

在進城途中,經過七里廟時,在牆壁上題字“事則萬無可為、死則萬無可免”。

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必死而赴死。

一個身處不入流的下僚之位,卻有著視死如歸,慷慨義烈精神的大丈夫。

他比明末清初許多佔據高位卻無所作為的大官更值得尊敬。

不僅僅是他的品格,他的能力同樣如此。

江陰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江陰城對清軍的抵抗,完全出於百姓自發。

原先的縣令跑了,新來的清廷偽縣令要求剃髮。

生員許用等人在明倫堂激憤地說“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

縣令要求衙吏抄寫“留髮不留頭”的佈告。

衙吏把筆扔在地上說:“就死也罷。”

從生員秀才到衙役,從鄉紳到販夫走卒,從白髮老人到閨閣婦女都不願屈從於異族淫威。

不僅如此。整個江陰鄉人聞風響應,四鄉居民不約而至。

史料中記載:

“三尺童子,皆以蹈白刃無憾。有不至此,共訐之。”

江陰士民把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設在明倫堂上,誓眾起師

可以說江陰百姓抗清不是什麼明朝官員或宗室自上而下,指揮的結果。

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呼聲,是激於一腔熱血義憤。

是百姓裹挾官吏憤起抗清。

而不是官吏鼓動百姓。

但也正因為此,城中沒有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

江陰也不是什麼資源豐富的大城。

就是這樣的條件,閻應元卻能把城中的人力、物力應用到了極限。

在短時間內清查統計城內人口和物資。

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組織排程,次序輪換都極有章法,用歷史記載中的話說“井井有條,絲毫不亂”。

童子、老人參與殺敵,各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