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知聖,方知聖路難!大夏徵稅,江中郡納糧稅!【求保底月票】(第2/14頁)
章節報錯
好在的是,顧錦年曾經看過一個人的言論,這是一位國學大師,他說的觀點,顧錦年十分認可。
你擁有一把菜刀,此乃【無善無噁心之體】
因為菜刀是死物,不去動他,無善無惡,只是有一個形體罷了。
而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此乃【有善有惡意之動】
明白菜刀的用途,並且根據一定的定律,譬如律法等等,亦或者大家所不喜之事,自然定律等等,從而結論出。
傷人不對,切菜為善。
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最後的用菜刀切菜而不砍人,這便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只是一種比喻,真正的意思,更加高明,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
正是因為如此,心學才被譽為聖人之學。
回首這一年來自己做的事情。
以大事為主,第一件事情便是江寧郡之難,洪災席捲千萬百姓。
影響很大,但災難發生,這是無法阻止的事情,也是無法阻攔的事情,並非是我可以去解決的。
雖然我知道這件事情,但我無能為力,而且隨著那些商人胡作非為時,災情越來越嚴重之時。
我心中的良知喚醒。
我知道,這件事情並非因我而起,但我有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
所以當文景先生要讓我們出謀畫策時,我義無反顧的選擇站出來,雖然我知道暗中有人想要影響大夏王朝,牽扯到各大勢力。
可在我知道,受苦的是百姓,我是讀書人,讀書人便是要為萬世開太平。
書,是為天下蒼生而讀。
知,百姓苦,亦知讀書風骨,更知心中良知。
行,救蒼生,亦有阻礙,亦有危險。
致良知,無懼種種困難,不畏任何勢力,為江中郡千萬百姓,為心中浩然正氣,為讀書人之風骨,故而攜千里餓殍圖。
知行合一,致良知。
再看白鷺府之事,匈奴和親,議和之事,孔家,寧王,佛門,道門,大夏天災。
這一件件事情,都在顧錦年腦海當中劃過,他自己開始印證,也開始思考。
是否有私心過。
是否沒有做好過。
當所有事情在腦海當中一一印證過後,顧錦年確實發現了自己有幾點不對。
那就是情緒問題。
有時候自己的情緒會主導自己,就好比孔家前來拜訪自己,自己晾對方三天,雖然說孔家無禮在前,但身為讀書人,不應當如此。
此非君子也。
雖然自己明知道對方帶有目的性,可既來之,則安之,自己故意拖延,惹來是非,最終鬧的不可開交。
這的確是因為情緒問題。
“若是站在自我角度,可以解釋為,我還年輕,有少年之熱血,所以做事衝動。”
“但站在良知的角度,我就是做錯了,少年熱血並非是我的藉口。”
“倘若那天,我早點到來,雖然孔家必會咄咄逼人,但我方方面面沒有做錯,孔家即便是想要借題發揮,也不是他說了算。”
“這便是意動。”
“很多事情,等過去之後,會發現沒有必要,但在當時,情緒上來,處於憤怒階段,意將主導一切,良知會被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