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知聖,方知聖路難!大夏徵稅,江中郡納糧稅!【求保底月票】(第1/14頁)
章節報錯
大夏京都。
隨著一道鐘聲響起,驚動一切。
鐘聲來自文宮。
京都上下都知道,自獲天地賜福後,顧錦年便潛入文宮內悟道。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顧錦年悟道成功。
一但成功的話,顧錦年極有可能踏入半聖境,而後藉助大道成聖圖,可在短暫時間內,成為近幾百年來,第一位儒道聖人。
雖不是天命聖人,但聖人二字,已經是超乎常人所能想之事了。
如今文鐘響起聲音,自然引起一些注意。
文宮內。
顧錦年盤坐大殿。
白玉碉樓細膩,宮殿內有兩個盤龍金桂樹,一個個蒲團落在地上,這是講道之地。
而今。
顧錦年在此悟道。
這幾天來,顧錦年都在思考七個字。
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的心學,也是顧錦年最崇敬的一位存在。
王陽明在前世,稱為半個聖人,之所以是半個聖人,不是因為不夠格,而是時間問題。
只需要再給一定的時間,王陽明必可成為聖人。
心學的影響,其他不說,前世有一個國家,依靠王陽明心學完成改革,從而跨越提升。
所謂一生俯首拜陽明,這就是諸多人的觀點。
知行合一,顧錦年自然懂得皮毛。
而今他以心學為主,去印證自己過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知行合一,最大的問題便是,是先知還是先行?
以及如何合一。
知道了,才去做。
可不做又如何知道?
若做了,萬一是錯?
這又怎麼辦?
畢竟最後三個字也很重要,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心學之人,都能去做善事,而並非是說,我知道了某一件事情,我就要去做,無論對錯。
致良知是最關鍵的地方,前者則是一種檢驗。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文宮內。
顧錦年喃喃自語,想要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就必須要明白這四句話。
也是四字教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