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弱國無外交,尊嚴只在刀鋒之上,顧錦年赴邊境(第2/15頁)
章節報錯
“世子殿下,您的想法,在下明白。”
“可做事不可如此魯莽,匈奴國開的條件確確實實有些過分,但可以談。”
“只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兵不刃血的方式,拿下十二城,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對大夏來說,增強國運,對百姓來說,重拾自信。”
“而我大夏可以勵精圖治,等到幾十年後,馬踏王庭,依舊可以報仇雪恨。”
“眼下,當以大局為重。”
他出聲,望著顧錦年,認真說道。
這是禮部員外郎,三十歲出頭,文質彬彬,他說的也有道理,是站在大局上的。
可顧錦年卻不由出聲。
“敢問大人一聲,怎樣的條件,算是合理?”
顧錦年也沒有動怒。
都是自己人,爭議歸爭議,人家說出人家的觀點,自己說出自己的觀點。
方才憤怒,主要是因為匈奴國如此不要臉的條件。
而不是對禮部的憤怒。
“銀兩上,三萬萬兩可以接受。”
“龍門大炮不可以給。”
“礦山的話,可以給他們繼續採五十年或者一百年都沒有關係,畢竟只要我大夏王朝真正恢復元氣,這不過是一張沒用的契約罷了。”
“退一步說,無非就是罵兩句,但血仇在前,也沒什麼好說的。”
“至於這史書,大金王朝使臣也說了,匈奴國最看重這點,認為償還十二城,就不應當是侵犯,必須要更改。”
“而這更改,我等可以稍稍修辭一二,等到三十年後,馬踏王庭之時,再改回來,也是一樣的。”
後者開口,他的想法也很簡單。
答應或者不答應,只是權益之計,如果大夏王朝未來當真騰飛崛起,那自然無懼一切,如若大夏王朝還是處於普通尋常,那就更別想拿回十二城。
大夏開國,土地是受天地認可的,丟失十二城,大夏王朝的的確確失去了部分國運。
倘若拿回來邊境十二城,大夏國運也必然騰飛。
“禮部,乃國之顏面,倘若答應,即便有朝一日,大夏王朝有能力馬踏王庭。”
“大金王朝,扶羅王朝豈會答應?”
顧錦年直接否決了,原因無他,看似好像沒什麼問題,先妥協,再反悔。
可實際上這種辦法一定是行不通的。
原因無他,大金王朝和扶羅王朝不蠢,大夏王朝若是有朝一日反悔,人家完全可以拿著雙方簽訂公文指責大夏王朝。
甚至說句難聽點的,這就是給別人派兵的機會。
倘若,大夏王朝與匈奴國開戰,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可以援助匈奴國,但也不敢明目張膽,只能在暗中送資源,而不能派兵參戰。
若派兵參戰,就視為與大夏王朝宣戰。
可如果是大夏王朝率先做了不好的事情,兩大王朝也有理由參與進來。
這不是給自己找事?
當然,如果有朝一日,大夏王朝的實力,能橫推東荒境,那的確沒什麼問題。
但這不太現實。
除非有絕對的力量,不然想要完全統一,難於上青天。
“世子殿下所言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