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京都。

禮部內。

顧錦年的目光如同刀刃一般,望著在場所有人。

感受到顧錦年的目光,不少人有些不敢直視。

“錦年,這件事情暫時還未定下來。”

“目前只是在商議。”

“你有什麼想法,也可以說出,大家好好討論。”

看著顧錦年的憤怒,楊開心裡明白,這匈奴國本來就與顧錦年有仇,顧錦年削匈奴國運兩回,如果算上孔聖的話,那就是三回。

匈奴國對顧錦年恨之入骨。

同樣的,顧錦年也對匈奴國有極大的意見,再加上上一輩的恩怨,顧錦年這種表現合情合理。

只是朝堂歸朝堂,政治是政治,個人恩怨是個人恩怨。

有事可以協商。

透過共同的討論,決定最好的選擇。

“尚書大人。”

“下官的意思很簡單,銀兩不賠,礦山拿回,至於大夏龍炮想都別想。”

“至於修改史書?這種話敢問匈奴蠻夷是怎麼敢說出來的?”

“十二城,屠戮十日,死了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葬身敵軍手中?”

“慘死的亡魂,就這樣被抹去?”

“可笑不可笑?”

顧錦年是真的怒了。

其他顧錦年都還能忍,因為只是一些條件罷了。

錢也好,礦山也罷,都是物資。

可這個修改史書,這是什麼概念?

這就是要抹去這段仇恨?簡簡單單一句淡化或者是抹除,帶來的又是什麼?

是上千萬百姓枉死,就真的直接枉死了,激不起一點點浪花。

憑什麼?

又為什麼?

顧錦年的聲音,讓在場眾人一部分人沉默,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是攥緊拳頭,眼神當中滿是激動。

他們認可顧錦年所言。

禮部是講禮的地方,但不是軟柿子,不是沒有鐵骨錚錚之人。

“好。”

“說的好。”

“世子殿下,果然與眾不同,老夫敬佩。”

“就應當如此。”

“我等支援世子殿下所言。”

一些人出聲,大肆讚歎顧錦年的想法。

“世子殿下。”

只是有人還是站起身來,朝著顧錦年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