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年齡,楊逸是要比這些年輕的小夥子大上一二十歲的。

論輩分,身為鄧興勇徒弟的楊逸屬於詠春拳第十代傳人,也比這些跟著第十代傳人學武的少年人大上一輩。

論社會地位,楊逸又是他們喜歡的武俠作者,又是著名的影視劇導演,都屬於是他們只能仰望的存在。

但在演武場上,才練了不到半年的楊逸就變成了誰也比不了,甚至基本功還沒人家十二歲的男孩子練得好。

“轉馬攔手,一百下,準備!”

“開好馬步,擺好攔手,向左轉馬,一,向右轉馬,二.”

演武場的練功,沒有外人想象的那樣,幾個武林高手砰砰對打,招數優美,拳拳到肉。實際上,這裡的練功,就真的是像軍訓時候練立正稍息、練正步走一樣,全都是基礎到不能再基礎的基本功。

但即便是基本功,所有的人都只能跟著負責帶早課的年輕武師,一拳一掌、一扭一轉的比劃著。

看著很簡單枯燥,但想要練好,那也是沒那麼容易的。

“手肘和肩膀固定住不能動,肩膀撐出,不能縮著肩關節。”

楊逸就被同為十代傳人的年輕武師給“指正”了,一群半大的小孩還看著偷笑。

他們都跟著練了好幾年,基本功確實是要比楊逸紮實得多。

“走馬衝拳,三拳一組,來一百組,一、二、三”

楊逸繼續跟著練,但他因為腳步虛浮,動作不標準,還是經常被批評。

“你襠部鉗好,兩腳內扣!”

看著楊逸的表現,經驗豐富的袁魁已經看出了端倪。

楊逸不是完全沒有基礎,他的那些衝拳、耕手等招式動作其實還是比較標準的,但基礎很一般,尤其是在腳步動作上,細節沒摳好,而且下盤非常不穩。

後者還能說是楊逸練得晚,火候不夠,可是基礎動作、細節缺失,這就是師傅的問題,師傅沒教好!

袁魁轉頭看向了正在旁邊慚愧地冒冷汗的鄧興勇。

鄧興勇當然清楚師傅看自己是什麼意思,他連忙低下頭,苦笑地跟師傅解釋:“當時是在拍戲,因為有學其他動作的需要,教他教得比較雜,而且是以武術套路為主。”

“學得雜沒問題,但既然跟你拜了師,你就得督促他把基本功練好。伱這個領進門的功夫都還沒做好,就放手讓他飛了?”

袁魁能夠理解楊逸學得雜這一點,他在劇組裡指導那些國內國外的明星打他設計的動作套路,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像武林高手一樣,把基本功練得爐火純青才來拍戲。

能學出個樣子,然後透過攝影運鏡、後期剪輯、特效加持等等手法,還是可以給觀眾呈現出一種這個角色很強的感覺來。

但這些假象騙得了觀眾,騙不了他們自己,也騙不了真正熱愛武術的資深觀眾。

既然楊逸都是拜師學藝了,那還是得以明禮堂弟子的標準來要求他。

就算受限於年齡、天賦成不了高手,也應該打得像模像樣,不能讓十幾歲的晚輩都可以隨意嘲笑!

“你明年的戲,沒接的就暫時不要接了,好好把你這個師傅的職責履行好,先指導他,把基本功練好!”

袁魁看似是商量的口吻,但他的眼神,容不得鄧興勇置喙半句。

“明白!師傅,不過楊逸說過完春節要去美國拍電影,他在好萊塢那邊也有自己的公司。”

鄧興勇低眉順眼地跟師傅講述。

“他要到好萊塢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