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仲的能力來說,三個月能把海寧城變成繁華之地是絕無問題的。

之所以說要立下軍令狀,是為了表達對秦時這個主公的敬佩,也是表達一種態度。

他管仲為主公大業必定竭盡全力,雖死不悔。

第二天,管仲帶著幾個心腹助手急匆匆的趕往海寧城。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大興土木,管仲不但把海寧城內居民召集起來,連城外的村民也全部徵調過來。

在剛剛佔領的城市搞這麼大規模的勞役是很危險的,一個不好就會變成暴動。

但是架不住管仲手上有錢,不僅有錢還有大量的糧食。

海寧城缺少農田,糧食價格也比別處要高。

而且海寧城的百姓比別的地方更加窮,光看城內的破爛茅草窩棚就能知道他們窮成什麼樣了。

管仲下達了徵集勞役的命令,同時還宣佈,每一個勞力每天可獲得五單位的糧食,完工後每人還可領取一百單位糧食。

一時間應者雲集,大量的百姓迅速聚集到了海寧城。

破敗的豆腐渣城牆被整個推倒了,大量的青磚、條石被運到海寧城,作為城牆的材料堆積起來。

整個城牆加高加寬,同時修建了十六個箭塔,每個箭塔上都放置了魯班改良過的床弩。

護城河也重新被疏浚,引入了旁邊的河水。

海寧城內的茅草窩棚被全部拆除,經過合理規劃,用磚石修築好了嶄新的民宅。

之前私搭亂建根本就沒人管,搞得城內一片亂七八糟,連條正經街道都沒有。

不僅改善了居住條件和衛生環境,還空出了大量的土地。

經過管仲的佈置,海寧城內修築了六縱六橫,共計十二條平整的石板路。

劃分了居民區、行政區、商業區等幾個區域。

大量的商鋪、茶樓、酒店等商業設施很快就開張營業了,只是目前生意還很冷清。

不過管仲相信,要不了幾個月,這些商業設施就會人滿為患了,日進斗金了。

除了修建各種設施以外,管仲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海邊的鹽田上邊。

他按照秦時傳授的方法,一口氣開闢了十二個鹽場。

每個鹽場有一百畝鹽田,每畝有五個鹽工照料。

鹽田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建成一個個方形池,叫做灘池。

由上而下逐個挖低,形成落差,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

底池下築坨臺,俗稱鹽坨,以備儲鹽。

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

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