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趕得早不如趕得巧(第1/3頁)
章節報錯
一連過了兩日,宮裡都未就遼東一事給出一個結果,這讓一些等著看戲的人們未免有些著急,反倒是在史鼎等人看來,這未嘗不是一個好訊息。
說明皇帝在猶豫,亦或是皇帝對於皇室和勳貴的感情,還無法因為一個遼東而有所動搖。
彷佛看到了曙光的眾人,各自奔走聯絡,準備上疏自辯,以保全開國一脈在軍中和遼東的利益。
眾人再次聚集在西寧王府。
“侯爺,陛下遲遲不下決定,說明並不想將此事鬧大。遼東鎮六萬餘名邊軍精銳,算上軍戶,歸化胡,待甲之兵足有十多萬之眾,一但大肆牽連,不說遼東新附之地有得而復失的危險,只怕建州胡也不會安分守己。遼東一但亂起來,京畿可就危險了。”
“朝堂眾臣也都不是傻子,沒了咱們,就憑宣隆一脈那些酒囊飯袋,能撐得起九邊的靖平嗎?侯爺,咱們不能再等了,一但開了遼東的口子,便如堤壩上開了一道豁口,再無咱們的容身之處了。”
史鼎當然看得出藍田玉的猶豫不定,為官數十年,都是滑不熘秋的老狐狸,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可是他眼下除了依靠勳貴得勢力自保,也沒別的辦法了。
話音落下,見藍田玉依舊一副沉默不言的樣子,史鼎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了陳文瑞。
自己平日在這傢伙身上可沒少砸銀子的,前前後後怕不下二十萬兩,這個是時候自然該輪到他出力了。
陳文瑞收到目光,也適時開口道:“侯爺,咱們先不說遼東有沒有問題,只是此次他們做的也太過分了些,完全就是趕盡殺絕的做派啊,還有一個葉百川,時時刻刻不在想著如何釜底抽薪,內閣的其他大臣又都冷言旁觀。
文貞兄有一句話我是認同的,這些年如果沒有咱們,九邊哪來的太平?縱使不提功勞,可也有苦勞吧。侯爺,這不是文貞兄亦或遼東一人一地之事,而是咱們勳貴生死存亡的事情,對錯與否反而不重要了,如果真個讓他們得逞,那咱們今後的日子,怕只能仰人鼻息苟延殘喘了。
何況,即便認下此事,南苑刺駕一事可是天大的桉子,會不會進行株連?又會牽連多少?人人自危啊。”
陳文瑞是個不錯的說客,絕口不提史鼎的過錯,而將矛盾轉移到勳貴和文官的爭鬥上來,文武兩脈的矛盾自古有之,大乾也不例外。
同時他也明白,藍田玉從手握重兵坐鎮一方到現在賦閒在京,心中怎會沒有怨言。
“王子騰那邊,有回信了嗎?”藍田玉忽然問道。
史鼎忙回道:“信昨晚到的,只說了三個字,‘知道了’。”
藍田玉沉默片刻後說道:“旁的倒再其次,只是刺駕一桉總要有個交代才行。”
史鼎早已有了準備,忙說道:“建州守備祖尚坤,不滿朝廷,私自勾結三陽教逆匪,有在其家中搜出的書信為證。”
“祖尚坤?我聽說林如海手中的證據,就是從他那裡來的,他人呢?”藍田玉問道。
“遼東鎮守府上門拿人,祖尚坤問詢連夜逃跑,墜馬而亡。”
藍田玉聽罷,都覺的有些啞口無言,心中腹誹史鼎做事也太不講究了些,將事情推給一個死人,真的就能高枕無憂嗎?
可眼下,也只能是他了。
畢竟死人不會開口說話,也能混淆視聽,用祖尚坤本人來對付林如海手中的證據。
“其他幾家......”
“我等俱以藍侯為首,同進同退。”陳文瑞說道。
“那就這樣吧。”藍田玉最終答應了下來,其實對錯於他們而言,並不重要,而且,也正好藉此機會試探清楚皇帝對勳貴的態度。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離開西寧王府的史鼎,又喚來心腹,交代道:“去盯著林府,有任何可疑人出現,馬上來報。”
當天下午,以西寧侯藍田玉為首,陳文瑞、候效康等一眾勳貴紛紛上疏,為遼東作保,言一切皆為建州守備祖尚坤私自勾結三陽逆匪,好在遼東鎮守府及時發現其不臣之心,追逃途中祖尚坤墜馬而亡。
保住了遼東諸將,就等於保住了史鼎,也保住了勳貴在遼東的利益。
同時史鼎也上了一道請罪疏,承認主政遼東期間,御下不嚴,官兵多有放縱驕逸,然遼東苦寒,過苛則有挫上下軍心,胡人桀驁,過察則易失國之友朋,萬般有罪,罪在史鼎一人云雲。
滿篇看似請罪,實為辯脫。
隨即宮中下旨,言:“愛卿於國朝有功,朕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