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 戰船(第2/5頁)
章節報錯
一個士兵以大乾邊軍最低的軍餉標準來算,是十五兩,一萬人,就是十五萬兩。
雜七雜八算下來,先期投入沒有二十多萬兩銀子,是辦不成的。
而且後期,每年恐怕都要投入十幾萬兩,這麼大的事,他可做不了主,還是的朝廷來拿主意。
不過,他倒是可以把前面的事情先做了,等水師艦隊既成事實,朝廷那邊即便不情願,恐怕也不忍心輕易駁回,畢竟這可都是花了銀子的。
“宋倫,你兄長那裡來信了嗎?”賈瑛轉身向旁邊的另一名將領問道。
賈瑛在水師中認識的人不多,宋律曾經走了他的門路,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投到了他的門下了,所以當日便休書一封,調宋倫南下。
至於調令,他身為兵部職方司的主官,後期補上一份就是了。
而宋律,則是幫他去登州請林如海推薦的那位水師老將,戚耀宗出山。
“回大人,剛剛收到從山東來的信,兄長已經去見過戚大人了,不過戚大人託兄長轉問大人,他若南下,將任何職?”宋倫回道。
將任何職。
這是討官兒來了。
戚耀宗如今已經是衛指揮同知了,再往上便是衛指揮使,但如果僅僅是一個衛指揮使,還真不一定能打動他。如今葉百川已然是簡在帝心之臣,只要他在安穩等上幾年,累升是遲早的事,何必來南方受罪吃苦呢?
若是再往上,就是都司衙門了。
浙江都司恐怕馬上就會空缺出來,只是若以賈瑛本職兵部的官職,想要保舉都司級別的官員,還是難了些......
不過他還是江南水師總督,雖然這個總督僅僅限於海疆事宜,比不上正兒八經的都督、巡撫,但也有資格與都司官員平起平坐了,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大人,賈雨村大人派人送來請帖,邀您到福州府,佈政衙門一敘。”喜兒走了過來說道。
“福州府?”
雖說他近日以來,一直忙於海疆事宜,可朝中的動向,他還是有關注的。
叛匪退走後,林如海與賈雨村處於各自的原因,一直忙於那頓地方,改稻為桑一事,暫時停了下來,江南監察御史馮驥才,一封彈章入京,揭開了江南桑改的亂狀,引起了渲染大波。
朝廷命令馮驥才為欽差,負責調查江南官員貪腐腐弊一事,矛頭直至浙江福建一系的李黨官員。賈雨村首當其衝,林如海雖然是皇帝派下來的,但也不免被牽連,朝中已經有人開始請皇帝下旨治罪了。
江南的那些凡是參與其中的大家族也在被牽連之列,賈家拖了賈瑛的福氣,自然是排在頭一號的,還有甄家。
值得一提的是,甄家當初沒有接受賈瑛的建議,以作退讓,相反,他們還覺得是賈家背叛了兩家多年來的老親關係,甚至自那之後,都斷了與賈家宗族這邊的聯絡,賈瑛當日出征時,四家都來送行,為獨缺了甄家。
而他家的事情也比較嚴重,不僅僅是侵地桉一事,還有因為第一批運往廣州的絲綢被劫一事,牽帶出來的江南織造局貪腐桉。
甄家子弟,利用多年在江南織造局積攢下來的人脈關係,賣官鬻爵不說,還涉嫌勾結織造官員貪汙腐弊、欺壓百姓,以低價從織婦手中採買絲綢布匹,以高價售賣給織造局,而且還以次充好。
賈瑛不知道甄家此時,有沒有後悔當初不聽他的話,且甄家之後也再沒來找過賈家,不過金陵那邊來信,甄家似乎有人進京了。
大乾官場這潭水,從來沒有真正平靜過,有的只是看不見的波濤,最終化為颶風海嘯,賈瑛倒是見怪不怪。
甄家的餘澤還在,一時半會兒怕是也倒不了,不過大出血是肯定的了。
等賈瑛帶人趕到了福州佈政衙門,賈雨村還沒見著,倒是先遇到了一個熟人。
“未曾想,居然會在這裡遇到故人,希賢兄,久別無恙否?”
鞏尚仁對於此次的會面也顯得有些驚訝,愣神過後,才一臉笑意的迎了過來:“聽說你升任了水師總督,你不去追剿海盜,怎麼到福州來了?”
賈瑛苦笑一聲道:“希賢兄,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我倒是想出海剿匪呢,可我的有船有兵啊。浙江的事情,鬧得有多厲害,想來你也聽聞過,數萬匪盜,僅僅靠鎮海衛、崇明衛那十幾只破舊戰船,冒然出海,不是給人送人頭嘛。”
鞏尚仁聽了,眉頭微微一皺:“江南水師的底子可不薄,這才二三十年的光景,已經到了這步田地?”
鞏尚仁為官這麼些年,多數時間都在山西,對於江南的情況,他還真不怎麼了解。
不過,就他所知,宣隆帝遷都之前,江南的水師可都留下來了,每一個跟著北上的,後來登州衛、天津衛、復州衛、金州衛、旅大衛這些水師,都是後期組建的,想想當年大乾的海貿有多繁盛,就能知道,想要維持這種盛況,需要怎樣的海上軍事力量了。
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就算是敗家,也沒有敗這麼快的吧?
賈瑛面色沉重的點頭都:“只會比你想到的更糟糕,海疆衛所水師,都快成陸軍了,有半數的官兵,自入伍以來,連水裡都沒下過,完全就是旱鴨子。各個衛所原本的一些家底兒也大都沒了,破舊小船兩三隻,這種狀況,讓我如何帶兵剿匪?”
鞏尚仁痛心疾首道:“留白,我雖未曾去過海疆衛所,可聽你這麼一說,大體也能猜到,此中必然涉及軍中將領貪腐成風的問題,你可不能不管啊!”
鞏尚仁雖說與賈瑛相交的時日並不算太長,可從平日裡相處時的話語中,也不難窺測一二賈瑛的性子。
在鞏尚仁的印象中,賈瑛的治政的能力如何先不說,但對方絕對是個聰明人,只是不怎麼愛管閒事,只掃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兒,不在他職權範圍之內的事情,通常不會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