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徵宋檄文(第1/2頁)
章節報錯
穆栩其實也更傾向於使用明作為國號。
一者,不論是含義也好,還是讀音也罷,明字都確實不錯。
二者,是出於穆栩對朱元璋的敬佩。在他的心裡,這個布衣天子的文治武功,可以排在歷史前三,是他學習的榜樣。
因此,在見到大家都贊成後,他站出來力排眾議道,“既然大家都沒有異議,那就這麼定了,今後便以明為國號。”
眼看老大做出了決斷,其餘人等自是無話可說,只有許貫忠出班道:“王爺,可要命人準備登基事宜?”
穆栩思量半晌,搖著頭回絕道:“時機尚未成熟,只改王號即可,至於登基之事,等到定鼎天下再說不遲。”
等許貫忠躬身領命退下,穆栩正要宣佈酒宴結束,卻見樂和在幾人的推搡下出列,不禁奇道:“可還有事要稟報?”
樂和苦著臉,咬牙詢問道:“不知王爺可否示下,要立哪位夫人作為正妃?”
此言一出,現場眾人皆是一靜,隨即就目露精光,望向上首的穆栩。
而穆栩則好似不解其意一般,神情平靜的反問道:“王妃之位早定,又何需再言?”
“這……”樂和麵上出現片刻遲疑,一時不知該不該繼續進言,倒是一旁的聞煥章見狀,站出來拱手道:“王爺莫非忘了唐太宗舊事乎?”
穆栩當然清楚他們的意思,無非是以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一事,來含沙射影提醒他,不要忘記趙福金身份。
關於這個問題,穆栩早先在娶趙福金進門時,就曾經想過,但他在深思熟慮後,卻覺得不用如此小題大做。
先不說自己眼下還年輕,根本就不用這麼著急定下繼承人,即便退一步來說,他日後真的立了趙福金之子,難道那就不是他穆栩的兒子了嗎?
同時他心裡也清楚,手下這班文武大臣在想什麼。
無非還是那些老生常談,說什麼會擔心趙福金之子會復辟大宋云云。
當然,這只是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用來糊弄人的,真實原因則是,一旦穆栩立了趙福金之子為嗣,手下這些舊臣就會擔憂,此子日後偏向投降的宋臣,影響他們將來在朝中的地位。
就拿唐太宗不立李恪為太子一事舉例,後人總是穿鑿附會,拿李恪是隋煬帝外孫的身份來做文章,可實際上只要稍動下腦子就明白,這根本就是表面原因。
道理很簡單,李恪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去做此等吃力不討好之事?
皇帝是天下至尊沒錯,但那並不代表著就能為所欲為,什麼事都可一言而決。
尤其是唐初關隴門閥勢力極盛之時,李恪別說復辟隋朝了,他但凡膽敢替楊廣翻案,那他的皇位就坐不穩。
所以,這個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在穆栩看來,李世民之所以不選李恪的真實原因,恐怕更多是由於李恪並非嫡子,以及受到了來自關隴貴族的壓力。
先說李恪不是嫡子的影響,要知道李世民本人就是靠玄武門之變上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