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情況下,便有人湊到聞煥章、樂和等穆栩心腹身邊,請他們出來勸架,但幾人皆是笑而不語。

與此同時,還有人偷偷去觀察穆栩反應。哪知這一看才發現,穆栩也對眼前之事視而不見,竟饒有興致的眯著眼睛,斜靠於椅子上哼著小曲。

這些人當然不明白,不管是聞煥章幾人的冷眼旁觀,還是穆栩的漠不關心,實際上都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許貫忠和蕭幹是在爭論國號,但若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這二人不過是各自派系推出來的領頭人。

前者代表了梁山舊人,後者代表著遼國降臣,而這兩派也正是穆栩麾下最大的勢力。

穆栩本人對此自是心知肚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兩派的激烈鬥爭,就是出自他刻意放縱的結果。

穆栩難道不清楚黨爭的壞處嗎?

很顯然不是,可他卻必須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牢牢把控著一切權利。反之,要是手下全都一條心,那他就要睡不著覺了。

其實縱觀古今中外,上位者莫不如是。

區別在於,優秀的上位者,總是善於審時度勢,能牢牢把握黨爭的度,好確保自己能夠居中調和,立於不敗之地。

平庸的上位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只是出於個人喜好,就過於偏袒一方,如此導致的後果,輕則大權旁落,重則國破家亡。

穆栩當然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等許貫忠和蕭幹吵得差不多後,他便適時輕咳一聲,二人立即戛然而止,擺出一派靜候吩咐的模樣。

看到這一幕,穆栩哪還不知這兩人方才做戲成分居多,不禁暗罵一聲滑頭,然後笑著開口道:“魯和燕各有優劣,本王委實難以取捨,不如大家再議議吧!”

在場之人沒有一個傻子,一聽這話便都明白,穆栩這是不太滿意,所以才說要再議。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隨著穆栩這一表態,馬上就有人跳出來,提議用漢字作為國號。

然而穆栩卻依舊搖頭道:“眼下正值胡漢相爭之時,用漢為號確實最為合適。可惜自兩漢以來,此號以被用盡,我不取也。”

說到這裡,他索性丟擲了自己的想法,“諸位以為乾、明二字如何?

樂和第一個表示了贊同:“乾者,大也,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臣以為以乾為國號,甚妙!”

眼看被樂和搶了先手,王寅馬上跟進道:“臣以為明字更為妥當,正所謂照臨四方日明,大放光芒也謂明,取此字可昭示天下,王爺的江山得之光明正大,不似那趙家欺負孤兒寡母。”

這話別人聽了倒還罷了,柴進卻必須出言附議,誰讓他就是王寅話裡那孤兒寡母的後人呢?

而這正是王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柴進交友廣闊,有其帶頭必然能一呼百應。

事實也確如王寅所料,果然柴進話音剛落,林沖、武松、花榮三人就緊隨其後,接連表達了贊同之意。

有了他們這些實力派開口,別人就算覺得不妥,也不好再提出異議,只能隨波逐流的出班附和。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