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真實目的(第1/3頁)
章節報錯
從梁師成這件事上,便不難看出,在趙桓軟弱的外表下,包藏著一顆極為冷硬之心。
梁師成是奸臣不假,但趙桓能順利當上皇帝,多虧有其一路保駕護航。而梁師成當初不隨趙佶逃走,也是仗著這個,可趙桓根本就不領情,方一坐穩皇位,便忘恩負義的將梁師成賜死。
既然提到了六賊,那就不得再說下蔡攸,這廝雖未名列六賊之中,可也同樣沒落得好下場。
靖康元年三月末,從鎮江返回京畿路的趙佶,曾有意轉道洛陽,是蔡攸出於討好新君的私心,一力勸其返回東京。
只是蔡攸想的雖好,可人家趙桓壓根就不念他的好,在將蔡京貶出東京的次日,就賜了他一杯毒酒,也不知蔡攸臨死的那一刻,心中可曾泛起後悔。
不僅所謂的六賊、蔡攸等人被趙桓清算,便是力主收復燕地的大臣也未逃過去,如譚稹流放到昭州,王安中流放到象州,李處溫被誅殺於郴州……
據統計,光是受趙佶影響,而被趙桓賜死或是流放的官員,人數就高達數百之眾。
要知道宋朝可是號稱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但凡文官犯事,基本都是以流放、貶官了事,很少會出現殺人這一判決。
但趙桓卻打破了這一慣例,開了有宋一朝的先河。
作為一個皇帝,殺伐果斷本不算錯,尤其是在宋朝這個缺乏血性的王朝,若皇帝能心狠一點,未嘗不是好事。
但趙桓的心狠,卻不是有血性的表現。他之所以殺人,更多是出於鞏固帝位,以及報復趙佶的心理。
趙桓完全不在乎,被殺官員有沒有才能,對國家有沒有貢獻,只在意其是否是趙佶近臣。
事實上,在治理國家這一方面,趙桓更是一塌湖塗,連趙佶多有不如。
在其繼位的短短几個月裡,就連換了二十多個宰執大臣,這些宰執大臣的一些重要的救國之策皆不被趙桓採納,而一些重要誤國之謀卻又全都被趙桓所採納。
在位十七年,換了十九任首輔的崇禎皇帝,與宋欽宗趙桓這位先輩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正因趙桓的種種表現,以至後世有不少人認為,北宋亡國,三成亡於趙佶,七成亡於趙桓。
這話或許有為趙佶脫罪之嫌,但仔細一推敲,發現其中頗有幾分道理。
舉一個例子便知,正史裡金人第二次南下,即將兵臨開封城下之時,趙佶曾向趙桓提出,讓他去西京洛陽召集勤王之兵。
依照趙佶的為人,雖然他再次逃跑的可能性居多,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讓其帶著一眾皇族出京,明顯是利大於弊之事。
這樣至少保證了,趙宋宗室不會被金國一網成擒,而且以趙佶當了二十多年皇帝的威望,怎麼也比趙構強吧?
可趙桓卻出於擔心趙佶復辟之故,乾淨利落的拒絕趙佶的請求,還非要作死的拉著眾人困守孤城,最終釀成靖康之恥這般慘劇,愚蠢都不足與用來形容他的作為了。
說完趙佶近日所為,再將視線轉向鄆王趙楷。
話說趙楷自回京交了旨意,便聽從穆栩的勸告,最近兩個月來一直深居簡出,幾乎從不在外露面,甚至京城一度有傳言說,他早已被新君趙桓暗中害了性命。
這卻是石秀給趙楷出的主意,故意放出此等流言。石秀給出的理由是,如果趙楷長時間不出現在公眾面前,趙桓完全有可能會讓其永遠消失。
因此,為了避免此事發生,石秀認為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用外間輿論來迫使趙桓不敢下此毒手。
趙楷對此深以為然,遂同意讓石秀放手施為,這便是京中有此傳聞的由來。
一如石秀所料,趙桓其實早有收拾趙楷之意。某種程度上講,趙桓對趙楷的恨意遠超趙佶,畢竟趙佶再怎麼說也是他的父親,而趙楷卻只是他眾多兄弟中的一個。
特別是當這個兄弟自小到大,都表現的比他這個兄長強,比他更受父親的寵愛,還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
這種前提下,趙桓如何能夠忘記,被趙楷壓迫的那些日子?
一朝權在手,自要有仇報仇、有怨抱怨。
可就在趙桓心中盤算著,要怎樣炮製趙楷時,忽然民間就開始流傳起,趙楷已然被他所害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