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四月十三午後,在檀州以北的荒野之上,完顏宗弼帶領千餘騎兵,慌不擇路的向著北方逃竄。

是的,完顏宗弼不止敗了,還是慘敗。

在其決定退往檀州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今日結局。

畢竟古北口這條生路,本就是穆栩專程留給完顏宗弼走的,又豈能沒有提前準備?

或許有人會說,完顏宗弼又不是傻子,為何會沿著穆栩設計的劇本往下演呢?

原因只有兩個字,距離。

如果看過燕雲地圖,就會清晰的發現,若從薊州向東出關,其間距離太過遙遠,中途要經過灤、平、營三州,才能抵達榆關。

而從古北口出關卻不然,兩地中間只隔著檀州一地,只要過得這裡,古北口便已然在望。

在隨時都有被包了餃子情況下,只要完顏宗弼不傻,他必然會選擇北上,而非東進一途。

完顏宗弼也確如穆栩所想,在得知榆關等地失守後,他當機立斷就撤往檀州,打算從此處北上撤回關外。

路上,完顏宗弼一直處於擔驚受怕之中,因為燕京距檀州不過百里,怎麼看穆栩的大軍都會先他一步抵達。

完顏宗弼唯一的希望,就是祈盼檀州的五千守軍能夠給力一點,可以堅持到他率軍到達那一刻。

只是令完顏宗弼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事實和他所想大相徑庭。

你道為何?原來當完顏宗弼到了檀州城下卻勐然驚覺,城頭依然懸掛著金國大旗,沒有一點戰火洗禮的痕跡。

不僅如此,在派出信使後,他還得知古北口也一切如常,沒有發現任何敵軍蹤影。

這就讓完顏宗弼大為不解,在他看來,穆栩說什麼都不該犯這種淺顯的錯誤才是。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完顏宗弼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穆栩之所以沒有派兵先一步搶佔檀州,是因為受到兵力的限制。

他的依據是,穆栩此番一共出動了八萬大軍,涿州兩萬,榆關方向四萬,順州和燕京各一萬。

這樣算下來,八萬大軍去處明明白白,可不是再沒了餘力進佔檀州、古北口嗎?

想清楚這點,完顏宗弼鬆了口氣的同時,不由就盤算開了,“穆栩小兒眼下能打的主意,無非是兩個。一是逼我主動退走,好讓他不費吹灰之力佔據整個燕地。二是待平定各方,再集結重兵北上與我軍決戰。”

自以為看破穆栩算計的完顏宗弼,當即就決定不走了,他要留在檀州,一面與穆栩僵持,一面派人回國內請援。

殊不知,正是由於完顏宗弼這番自作聰明,才導致了他其後的悲劇。他壓根就沒想到,燕京此時並非一萬大軍,而是整整三萬。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完顏宗弼,到底是傳統思維限了他的想象,令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攻打榆關等地的四萬定襄軍中,有兩萬人來自海上,並不包含在那八萬軍之內。

至於說穆栩為什麼沒有提前進佔檀州,從而堵住完顏宗弼另一條生路。

這卻是因為他覺得,若將完顏宗弼逼上絕路,其必會選擇背水一戰,到時魚死網破之下,只怕會給己方造成莫大的損失。

而且還有一點不得不防,那就是一旦困不住完顏宗弼,讓這廝帶兵流竄到燕地境內,肯定會極大破壞各地民生,這卻是穆栩不願看到的。

所以,與其將這傢伙逼的狗急跳牆,穆栩寧願給其一線希望,好可以從容應對。

完顏宗弼自不知穆栩的計劃,他還以為抓住了對方的痛處,從到達檀州的次日起,便連續七八日派兵襲擾順州,有兩次甚至繞過順州,兵鋒直抵燕京郊外。

見完顏宗弼上當,穆栩心下暗喜,明面上卻故意作出氣急敗壞的模樣,從燕京、順州大張旗鼓的徵調人馬,一副要北上尋求與金人決戰的架勢。

對於穆栩此時出兵之舉,完顏宗弼樂見其成,方一得到線報,他便將兵馬全部收縮回去,打算據城而守。

就這樣,在雙方主帥各懷鬼胎之下,兩軍終於在檀州相遇。

當戰爭剛開打兩日,完顏宗弼就發現定襄軍攻擊疲軟,絲毫沒有昔日的風采,這讓他極為得意,更加肯定先前猜想,認為穆栩今番所帶主力不多,其部多為新招募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