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另有打算(第1/2頁)
章節報錯
耶律大石表面上是來投奔耶律延禧的不假,但實際上他此時心中已隱隱約約產生了自立的心思,實在是耶律延禧和耶律淳這兩位皇帝讓他徹底失望了。
作為一個失志不渝想要復國之輩,耶律大石從沒有像現在這般,渴望能夠掌握屬於自己的力量。而耶律延禧就是他的希望所在,這也正是他為何甘冒風險,來見耶律延禧的緣由。
言歸正傳,耶律延禧初聽到手下稟報,說耶律大石前來求見,還以為他耳朵出了問題,直到見到其本人,他才確認了此事真偽,當即不等耶律大石施禮,便出言呵斥道,
“林牙大石你可知罪?”
耶律大石不慌不忙的先躬身行禮,隨後才道,“微臣何罪之有,還請陛下明示?”
一旁聞訊而來的蕭奉先忍不住道,“哼,到了這般時候,你竟然還敢狡辯,你先後犯有三款大罪。
第一,支援以故晉王奪位。第二,擁立耶律淳那逆賊自立。第三,與耶律淳等人降宋。”
“陛下也是如此認為?”耶律大石不屑的看了眼蕭奉先,問耶律延禧道。
耶律延禧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嘴裡說道,“不錯,朕正想聽聽,你會如何解釋。”
“蕭大人對微臣的這三項指控,微臣自有話說。一者,彼時陛下尚未確立儲君,晉王是陛下親子,微臣侍奉於他,乃天經地義之事。
關於第二和第三點,那就更怪不得微臣,當日陛下西狩,南京人心惶惶,微臣支援燕王,除了隨大流之外,也是寄希望他能儲存我大遼社稷,作為耶律阿保機的子孫,臣何錯之有?”
耶律延禧雖然昏庸,但有些事他也心知肚明,因而聽了耶律大石這番話後,難得的在心中出現了一絲不好意思,便刻意略過這個話題。
“罷了,昔日種種朕不再過多追究,那你今日前來為甚?”
耶律大石心中長舒了口氣,知道自己總算是過了這關,接下來自是要說到正事,“微臣之所以甘冒奇險來此,是為了向陛下報訊,此事事關陛下安危。”
“你且仔細道來!”
“陛下怕是還不知道,完顏阿骨打已派了使者,前去聯絡宋國,想來不久之後,二國便要合力來攻陛下。”
“什麼,宋國竟如此欺人!”聽到這個訊息,耶律延禧頓時就慌了手腳。
其實當初遼國有不少大臣都曾勸耶律延禧不要逃跑,可那時他卻振振有詞的反駁,說什麼大遼疆域廣闊,東到大海,西到流沙,北到臚朐河,南到白溝,幅員萬里,他只要跑到女真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繼續打獵。
可實際情況卻出乎了耶律延禧的預料,先是丟了西京道,接著遼東全部失陷,最後南京道也歸了宋朝所有。
可以說,事到如今,遼國看似遼闊無比的疆域,只剩下草原名義上還在其掌控,但耶律延禧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一旦這些草原上的部族倒向金國,那自己的末日就不遠矣。
想到這裡,這個一生都在追求打獵的皇帝,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他急忙問蕭奉先,“丞相可有應對之策?”
蕭奉先陰奉陽違可以,出主意那是萬萬不能,想了許久才期期艾艾道,“若實在到了絕境,陛下莫不如就去西夏避難,要知道其國皇帝李乾順乃是陛下外甥,想來不至於見死不救。”
耶律延禧砸了咂嘴巴,覺得這個主意未嘗不可,正要表態同意,就聽耶律大石說道,“陛下萬不可如此,此乃自尋死路!”
蕭奉先當即惱了,厲聲喝道,“林牙這是何意,陛下去西夏有何不好?既可以躲避風頭,儲存有用之身,又可待日後天下大變之時,借西夏復國,豈不兩全其美?”
耶律大石看都不看蕭奉先,只盯著耶律延禧道,“陛下,古往今來但凡寄人籬下者,有哪個落得好下場?那西夏國主是陛下外甥不錯,可誰能保證他面對宋金壓力,不會將陛下交出去謀取好處?”
說到這裡,他這才看向蕭奉先,向其逼問道,“蕭大人你是何居心?陛下眼下雖境遇不佳,但只要有兵馬在側,不管是戰是逃,尚能自家決定。
可一旦去了別國,那陛下的安危就等於交到他人手中,到時身不由己之下,還不是任由別人隨意處置!”
“這…”蕭奉先面對咄咄逼人的耶律大石,一下子就張口結舌起來。
而耶律延禧被這些話一提醒,也察覺到不妥之處,那李乾順的身份先是一國之主,其後才是他外甥。
而且他們這對舅甥並無多少感情,尤其是幾年前大宋攻打西夏甚急,李乾順曾三番五次遣使向遼國求援,但耶律延禧都只顧著打獵,根本就未曾理會。
如今形勢顛倒,風水輪流轉了,說不得李乾順真會如耶律大石所說,以他這遼國天子作為禮物,去交好宋金二國。
“唉,朕最後悔的一件事情,便是當日在頭魚宴上,沒有殺了完顏阿骨打那蠻子,以至今日淪落到這般田地。”
“陛下莫要氣餒,眼下還未至絕境,只要謀劃得當,咱們大遼不是沒有起復之機。”
“林牙有何高見,快快講來!”耶律延禧精神一振,迫不及待的問道。
耶律大石眼看時機成熟,立即丟擲他籌謀已久的對策,“陛下,眼下東方女真人愈發勢大,南方的宋人背信棄義,而北方又是荒蠻之地,所以我大遼唯一的出路便是向西。”
“向西,你是說河套之地?”
“非也,河套之地雖好,卻乃宋夏爭奪焦點,我等去了只會成為眾失之地,微臣說的向西,指的是越過金山,直取西域之地。”
耶律延禧一聽西域,立馬就將頭搖的像撥浪鼓一般,蕭奉先更是嘲笑道,“本官還以為林牙有何高見,不想竟說出這麼個餿主意。那西域遠在萬里之外,一路之上盡是草原沙漠,依本官看啊,咱們怕是行至半路,就會埋骨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