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舉棋不定(第1/3頁)
章節報錯
當日在周府宴上,穆栩除了與周侗幾人談笑風生之外,便與岳飛說話最多,尤其再聽到他說,自小就在外公的指導下,苦讀《孫子兵法》、《太公六韜》等兵書後大加讚賞,對其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穆栩心中也明白,岳飛日後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名聲,的確有被神化的嫌疑,他其實就是個純粹的軍人,一個有著保家衛國理想的軍人而已。
就拿岳飛民族英雄這個頭銜來說,後世不認可這種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畢竟經過民族大融合,彼之英雄,便是我之仇寇的情況比比皆是,有些事不好再提。
同樣的例子還有武悼天王冉閔,某種程度上講,他比岳飛的待遇更慘一些,岳飛最起碼還有人悼念,其名頭算得上家喻戶曉。
而冉閔呢,又有幾人知道他的名頭和功績,這個幾乎以一己之力,拯救江北漢人不被絕種的人物,始終只能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之中。
再說回岳飛,後世隨著網路的發展,對他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幾點。有些人以他曾背叛王彥、杜充、殺死親孃舅、鎮壓農民起義、部下強搶民女等事來汙衊他,說他是個奸臣,不念親情,沽名釣譽,甚至很會邀買人心。
在穆栩看來,說這種話的人,才是別有用心之徒,其行為之無恥,著實令人鄙視。
首先,岳飛肯定不是一個完人,這點無可否認。但倘若說他是個奸臣,那就是在睜眼說瞎話了,是對其最大的侮辱。
但凡瞭解南宋初年曆史的人,都應該很清楚一點。倘若沒有岳飛等人在黃淮一帶奮力抵抗金人南下,就憑藉趙構、秦檜等人的德行,南宋怕是早就亡了,漢人在蒙古人到來之前,就該先一步淪為亡國奴。
沒有岳飛等人,打得金人丟盔棄甲,南宋朝廷拿什麼去和金國議和,難道金人就這般好心?
要是岳飛真是個奸臣,他完全可以憑麾下實力割據一方。更有甚者,還可以學習劉豫等人投靠金國,為自家謀求富貴。
但他怎麼做的?他努力抗擊金人入侵,其後更是被趙構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最終冤死於獄中。
就這麼一個人,如何都不該和姦臣、沽名釣譽等詞,聯絡到一起吧?
至於岳飛被人詬病的其他幾點,先說王彥、杜充之事,表面上看他確有背棄二人的嫌疑,但此事不是不能可以理解。
因為岳飛當時正值年輕氣盛,滿心只想著抗擊金人,可偏偏王彥等人卻對抗金之事推三阻四、逡巡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岳飛脫離他們,就好比後世之人跳槽一般,又何錯之有?
插句題外話,後來事實證明,王彥是被冤枉的,為此岳飛曾多次向其請罪,可惜王彥都堅決不肯接受。
再說岳飛殺舅之事,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有次岳飛駐軍徽州,其舅仗著他的權勢,在城中不斷欺壓百姓。
久而久之,百姓忍不可忍,便將其舅告到岳飛那裡,而岳飛此時尚且念及舅甥之情,只將此事告訴了他的母親,之後此事便以其母姚夫人狠狠責罵其舅告終。
雖只有這麼一件小事,但也能從側面看出岳飛舅舅的秉性。果然此事發生不久,其舅姚袞就對岳飛懷恨在心,在某次和岳飛兩人單獨出行時,這廝竟用箭去射岳飛。
好在岳飛身手敏捷,才躲過致命一擊,只被射中馬鞍。到了這個時候,岳飛終於忍無可忍,於是便親手處決了舅舅。
殺了這麼一個混賬東西,難道不是大快人心之事?可有人偏以此事為理由,攻訐岳飛不念親情,這分明就是強詞奪理。
還有岳飛鎮壓農民起義一事,就更是欲加之罪。首先,站在岳飛的角度而言,他是大宋之臣,那麼他去平定地方叛亂,自是忠君愛國之舉,乃再天經地義不過的事情。
其次,岳飛平定的是鐘相、楊么之亂。只要稍微去檢視下這段歷史,就應該知道,鐘相、楊么這場起義,完全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他們在起義之初,曾以“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為口號。這對當時飽受苛捐雜稅荼毒的百姓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使的義軍很快發展到近四十萬人。
那鐘相、楊么履行他們的諾言了嗎?答桉是否定的,他們非但沒有,反而對百姓的剝削,比南宋朝廷更甚一籌。
鐘相在起事之初,就自立為楚王,再他被殺之後,繼任者楊么又自稱大聖天王。兩人名號看似不同,但卻一樣的驕奢淫逸,內外規制與南宋朝廷並無區別,連龍椅、龍床都要鑲金嵌玉,家人手下更是有樣學樣,將百姓禍害的不成樣子。
而且楊么不但自己享樂,更濫施兵威,焚燒無數宅院廟宇,濫殺官吏書生僧道,把濫殺無辜稱為“行法”,將野蠻燒殺與反抗朝廷壓迫混為一體,給洞庭湖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致民不聊生,直到岳飛平定楊么之亂後,當地才漸漸恢復元氣。
最令人痛恨的是,楊么還曾置民族大義於不顧,企圖與偽齊、金國勾結,兩面夾擊圖謀南宋。只是後來形勢發生變化,岳飛所部在鄧州、襄陽、唐州等地接連取得大勝,嚴重挫敗了偽齊和金國的銳氣,才使得此事不了了之。